围绕怎样做好当代大学生写一篇1000字的稿子

如题所述

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

一、以平和的心态带来融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人都把大学称之为一个小社会。既然是小社会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室友和老师如何相处才能有利于自己成长,如何把各种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呢?为此,中青在线特意请来了沈亚林等几位大学高年级同学,请他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在线交流。在访谈中,这些高年级同学以过来人的身份一再强调,同学们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面对竞争让出机会保持友谊

在高校中,大学生们要面对很多竞争,例如评三好学生,评奖学金,争取好的实习单位等,该如何面对这种竞争?沈亚林等一些高年级的同学说,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最好不过的。有得必有失,关键是看自己的心态,不要太在意结果,首先要想想自己平时努力了没有。如果竞争对手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放弃竞争是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很傻却很聪明的办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学里的机会很多,为最好的朋友选择放弃,保持这份真正的友谊更有意义。

面对差异 要学会换位思考

大学是个小社会,宿舍是反映这个小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同一宿舍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能做到东西南北大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在一个宿舍,学习上、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是免不了的,大家在相处中就会发现彼此的许多优点和缺点。应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幽默的眼光去看待室友的一些“不合理之举”。要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别人有困难时自己应尽力帮助。见了老师同学问声好,用你的微笑感染他们,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有很多朋友。对于像随份子这样的事,应该量力而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大可不必担心室友的冷落而硬着头皮随份子,毕竟随着了解的加深室友一定会理解你的。

面对红灯 尊重老师劳动

跟老师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业的顺利程度。担心自己的课程被“挂”而巴结老师,只能让老师和同学都反感。与其把心思花在与老师拉关系套近乎上,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大学生们不妨记住以下的跟老师相处的要诀:

一是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比如,上课手机关机,不吃零食,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

二要主动与老师交流,他们知识渊博,在交流中进一步消化课程;

三是从心里尊重老师,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打扫讲台等,见到师长要微笑着打招呼,这是最基本的礼节,如果是你钦佩的老师,你不妨找个合适的机会当面对他说:“老师,你的课讲得真好!”

二、努力营造疏解压力的理想空间

要疏解大学生的压力,应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入手,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最终奏效。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奠定健康成长的稳固基石。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涉世之初,是一个不太成熟、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分配,围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应该一抓到底。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有必要经常开设社会上典型人物与典型事迹系列讲座,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供良好环境,培养综合素质。21世纪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院校必须彻底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必须把以往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教育,即转变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创新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增长见识,增强才干,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下了很大功夫。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已经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这种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条块分割的教育模式,对于为当代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切实解决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我国大学里出现贫困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穷农村或贫困山区,生活水准一般处于当地贫困线以下。由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异常艰难,学费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为了帮助这些大学生完成学业,许多省市的学校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然而由于这支贫困大军人数多、难度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使所有学生摆脱贫困的压抑。从根本上说,贫困生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情。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决非权宜之计,必然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的长期工作。 10411111111111

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但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永久动力。但是,毕业后寻找工作不仅成为近年来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最烦心的巨大压力。就业趋难固然与某些人才需求市场呈现萎缩或近于饱和的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择业种类、择业地区过于集中有关——几乎集中于同样的单位、同样的地区,这样的竞争能不激烈吗?

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力合作。其中,除了高等教育自身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外,既需要上级正确的政策导向,也需要建立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就业指导机制,更需要大学生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就业模式,到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去。归根结底,一是就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大学生也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就业市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4
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积极向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