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是什么?按做题来回答!

不要复制

原因:

第一,土地兼并严重。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第二,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玄宗时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710年在边地设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第三,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怠于政事,纵情享乐,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尖锐。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犯。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第六,唐朝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3

1、安史之乱原因:

学术界的研究多把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作为原因看待,诸如玄宗昏聩,过于恩宠安禄山,权臣干政,兵制改革造成“外重内轻”等。这是暴乱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给予安禄山造反的有利条件。

2、经过: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

次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

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影响:

第一,对外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由开放型走向内聚型,汉唐羁縻少数民族的模式几乎难以重现。不过,满清是个例外,能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拉入统治版图,很不简单。宋朝的强干弱枝、重内轻外政策,是吸取唐朝外重内轻教训的直接结果,导致终宋一朝也未能对少数民族形成绝对优势。

第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藩镇本身不是安史之乱的产物,而是产生安史之乱的一个原因。但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大唐中央政府的威权,藩镇割据因此形成。

第三,社会经济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均田制不复存在,土地兼并盛行,后续历代也未能妥善解决土地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实施土地改革才彻底解决)。

第四,官僚体系发生重大改变。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的模式逐渐被打破,下层士人大量进入统治系统,并发育出宋明两朝高度发达的职业文官体系。

第五,军事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均田制之下的全民皆兵制度(非典型意义上的全民皆兵)瓦解,募兵制成为主流。

第六,思想文化发生重大改变。盛唐的恢宏转为晚唐及两宋的婉约,思想更加内敛保守,民族血性和开拓性大为降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8-02
安史之乱的原因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安史之乱的社会历史原因:

1 、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阶级矛盾的尖税化,削弱了统治力量,使叛乱者有了可乘之机。

2 、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已成。 “九节度”镇兵增至四十九万,多出“彍骑”数倍。这样,“外重内轻”之势成,为有野心的边将对抗唐中央创造了条件。

3 、范阳、平卢、河南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很大。在准备就绪之后,便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

1 、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 、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3 、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简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土地兼并严重。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第二,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玄宗时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710年在边地设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发展到兼管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第三,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玄宗怠于政事,纵情享乐,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尖锐。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失掉了"天可?quot;的优势,不断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犯;。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第六,唐朝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8-02
原因: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2民族之间的矛盾.
3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
经过:1.755年冬,安禄山率兵十五万南下反叛,陷洛阳。2.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史思明占河北十三郡。六月,玄宗奔蜀,肃宗继位。
3.757年,安史集团分裂。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4.759年,史思明称帝,再陷洛阳。
5.761年,史思明西犯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掉,叛军大衰。6.763年,李适、仆国怀恩等收复失地,安史之乱”结束。
影响:1、它使广大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
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够简洁了吗?不简洁自己在修改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