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要逛庙会?庙会和庙是同一个概念吗?

如题所述

您的这两个问题我来分别给你说说,为什么逛庙会这个问题,您了解完庙会的由来就清楚了。


庙会的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形成,是在东汉时期,那时佛教传入中国,本土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与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开始绽放出光彩。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以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为核心,聚集在庙宇周围,因此称为庙会。由于参加祭祀法会的人数众多,一些商贩由此在庙会周围兜售商品,街头艺人也表演一些歌舞杂耍,庙会也逐渐延伸出集市的功能。

        庙会集市完全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当时佛教、道教达到了全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活动的名目繁多,如圣诞庆典、坛醮(jiào)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在这些宗教仪式上又融入了许多娱乐性质的活动,如舞蹈、佛像出巡、戏剧等,这不仅吸引了信众观看,许多非信众也由此驻足。

        随之出现的则是商品集市和游园市场的繁盛。商人小贩出售民间玩具和零食,假面具、泥人、面塑、拨浪鼓、吹糖人等,哄得小孩驻足忘返。同时也有生活用品集市供家庭妇女采购,锅盆碗箸,衣帽鞋袜,应有尽有,集市场面宏大,商品便于对比挑选,价格也便宜,是妇女们最满意的购物场所。此外,还有各类艺人杂耍,踩高跷、说相声、扭秧歌、布偶戏、数来宝、唱秦腔,等等,更是将场面烘托得热闹非常。人们还可以参与其中,玩一些街头套圈、猜谜等民俗游戏。庙会的商贩们也是流动的,赶完这个庙会,又到下一个庙会摆摊。

        而过年要逛庙会就是这样慢慢衍生而来的,由最开始的祈福到了最后的逛摊,不过现在这样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少了,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信奉教派,也不爱出门,所以庙会现在越来越冷清。


庙会和庙

        庙会是个统称,其实每个地方都是有专门的庙会名字的,比如说北京的地坛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等,所以不难看出,这庙会跟庙是有很大关系的。

        庙会就是在寺庙祭祀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上溯至远古时期,祭祀是一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主要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聚集在一起,举办活动来渲染气氛,比如演奏乐器、表演节目、进献贡品、跪拜,等等,这就是庙会的雏形。

        可以说庙会就是由庙衍生出来的一种市集活动。


庙会活动内容        

演戏

        在古代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娱乐活动,那会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唯一的娱乐就是看戏,有钱的人家甚至自己都有戏台子,没钱的就一起看庙会的大戏,男女老少在台下坐着的、蹲着的,但是看得都津津有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看戏了,所以庙会很少有唱大戏的了。

踩高跷

        踩高跷在中国的娱乐活动中非常的有历史。表演者双脚绑扎木制1~3尺高的跷棍,扮演成各种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动作。踩高跷,北京称作高跷或高跷会。陕西和河南等黄河流域称作“扎高脚”。踩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活动之分。文跷以边走边唱为主,夹杂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摸猴儿(摸石猴)

        庙会摸石猴的习俗从明代流传至今,摸猴的人排成数百米弯曲的长队,不少人半夜就来等候。其中有孩童、怀抱的幼儿、年轻伴侣,还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个个怀着美好的憧憬在寒风中不停地搓手跺脚有序地向前挪动,专来摸猴的外地人须在京城留宿

 打金钱眼        

        设三座桥下无水的石桥,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

        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8
没错,庙会确实与寺庙有很深的渊源,庙会就是在寺庙祭祀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上溯至远古时期,祭祀是一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主要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聚集在一起,举办活动来渲染气氛,比如演奏乐器、表演节目、进献贡品、跪拜,等等,这就是庙会的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形成,是在东汉时期,那时佛教传入中国,本土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与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开始绽放出光彩。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以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为核心,聚集在庙宇周围,因此称为庙会。由于参加祭祀法会的人数众多,一些商贩由此在庙会周围兜售商品,街头艺人也表演一些歌舞杂耍,庙会也逐渐延伸出集市的功能。

庙会集市完全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当时佛教、道教达到了全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活动的名目繁多,如圣诞庆典、坛醮(jiào)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在这些宗教仪式上又融入了许多娱乐性质的活动,如舞蹈、佛像出巡、戏剧等,这不仅吸引了信众观看,许多非信众也由此驻足。
第2个回答  2022-09-05
那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在中国最大的节日就是春节。最初就是一个逢集,就是一个集贸市场。要为春节而忙碌,实在的发展,人们也会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愿
希望全家能身体健康,来年多挣一些钱,顺顺利利,比如去禹王宫赶庙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通过庙会的形式和农贸市场交易的形式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一个新的形式
所以大家看到庙会有人去烧香拜佛,有人去许愿,有人去还愿,有人去瞻仰。完了,还有各种小商小贩,还有唱戏的,还有玩杂耍的,所以相当的热闹
这个就是庙会,中国特色的庙会,全世界唯一的。庙会也泛指各种宗教场所。新年时候举行的这种赶集方式。
庙会和庙是两码事。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种,以前的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小庙台。
绝大部分都是土地庙。我是个农业社会,所以老百姓祈求。土地公风调雨顺。来年有一个好收成。
山东的曲阜。孔子的故乡,当地的孔庙特别多,这就是他们当的代表。
每个地方供奉神仙不一样。民族,他的信仰,他的需求不一样,所以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