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皮影戏有怎样的特色?

如题所述

皮影戏是山西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山西皮影戏历史悠久,最早的皮影戏是孝义皮腔纸影戏,早在800多年前的宋金时期,就已然成熟。

清代时,山西皮影戏形成规模,大致分南路和北路两派。南路皮影即晋南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路皮影即晋中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

南路皮影受陕西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影人高约33厘米,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早期皮影用纸糊舞台,后改用纱蒙舞台。

晋中一带,皮影戏班社众多。它以孝义为中心,先后在汾阳、文水、交城、太原、榆次、祁县、太谷、平遥、介休、灵石、隰县、交口、沁源等县广为流传,并安家落户。

不少大商号、大户人家,出于吉庆之意、喜爱之心,都供起了皮影班。有的供一班,有的供两班,还有的供三班。

在晋南一带,碗碗腔影戏以曲沃为源头,先后传播到平阳、蒲州、解州等地。凡遇婚嫁丧葬、有男孩出生后,都出钱唱台皮影戏。有些富裕人家,就连大牲畜下了驹,也要请皮影戏热闹两天,以示祝贺。似乎不这样做,就觉得不喜庆,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南北两路的皮影班均为半农半艺的临时组织。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唱戏。在人员配备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紧八慢九消停”的班子,意思是,只要有7个人,虽然紧张,但勉强可以开戏,如有8个人正好,9个人就比较富裕。

但在活动形式上,南北两路皮影戏却有所区别。南路皮影班内容单纯,只演皮影戏。而晋中皮影班却是皮、木同台,昼夜不一。白天以晋剧形式演木偶戏,晚上以皮腔或者碗碗腔演皮影戏。

由于南北两路皮影活动形式不一样,所以,在演出设施要求上亦有所不同。最早,皮影戏没有固定的场所,都是临时搭台。唱完戏拆掉,再唱再搭。

在晋南一带,素有“七长八短”的说法,即7根长椽、8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个皮影戏台,非常简便。

而在晋中一带,却是皮影、木偶同台演出,戏台太小,难以行动。所以,不仅要求范围大,而且要有前后台之分,常以芦席隔开,分皮影戏台和皮、木两用戏台,大者约20平方米,小者仅10平方米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