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的广富林文化

如题所述

广富林文化是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距今4000年,在公元前2310年至2320年之间。相比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它承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小,影响力有限,最大的特征是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谱系。

  
范围
广富林文化的地域范围以上海市原松江县佘山镇广富林村为核心,西至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北与江苏兴化南荡及王油坊连接,南至浙江余杭、萧山一带(以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最为典型)。
  
形成
王油坊遗址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时称河南龙山文化,年代为新石器后期,处于豫、鲁、皖交界。研究表明,4000年前,豫鲁皖地区王油坊类型所代表的部族因社会剧烈动荡,黄河、淮河洪灾泛滥,被迫离开家园。他们长途迁徙,成为长江流域的中原移民。其中有一族来到了佘山脚下的广富林地区。这个地区不但接纳了河南王油坊类型所代表的部族先民,而且迅速融合,从而使广富林文化具有黄河流域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良渚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成就了上海自古就是移民城市的光辉篇章。
 
特征
父系社会
古老的广富林聚落,具有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特征。白天,男人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女人从事家务和家禽养殖等相对轻便的生产劳作。女人以动植物纤维为原料捻成线,用纺轮等工具纺织,再用骨针缝缀遮体御寒的衣裳。晚上,家人吃饭时,男子多有饮用米酒的习惯。人们因没有灯火照明,习惯于早睡早起。妻子从夫而居,过着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妻子生产后,孩子的世系从父计算,财产也由父系继承。总之,父亲是一家之主,这种社会形态,称为“父系家长制”。
墓葬风俗
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些民间风俗,如厚葬风俗。广富林古墓中发掘的随葬品有上百件之多,包括石器生产工具、陶器生活用品和礼器、独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动物类骨骼等等。
同时,用猪头骨或下颚骨随葬,是表示死者生前财产颇丰,穷人死后则没有陪葬品。从随葬品数量与质量以及墓葬规模等级差别较大的现象来看,尊卑贵贱的区分已十分明显。
农业经济
随着犁耕和牛耕的广泛运用,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人口也越来越稠密。从遗址情况来看,广富林地区已经不是一般的村庄,出现了庞大的建筑群,有墓葬区、居住区、耕作区、市井区几个分区,逐渐形成了规模相当的广富林古镇。中原文化的影响使聚落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注重社会开发,从而使广富林地区相对富饶,并成为松江最早的历史古镇。

  
意义
21世纪初,松江广富林遗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一是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二是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这是考古中发现的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是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四是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据专家预测,对九峰原始文化的考古发掘,至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可能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该遗址的地下可能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
广富林文化的发现使上海的考古文化形成了“四加一”结构,在此之前,上海考古已经发现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约5000年的崧泽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良渚文化和距今约3800年的马桥文化。在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广富林文化的出现,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的文化遗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