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二)

如题所述

文本Tag: SCM 在最后的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阶段,一方面是要消除影响合作伙伴关系的障碍,另一方面则要不断巩固和维护这种合作关系。 (1)消除影响合作伙伴关系的障碍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害怕失败和失去地位、惰性(习惯)、害怕未知的东西;从组织角度来看,包括:文化的力量、僵硬的结构、资源异构、评价行动的方法等。所以消除障碍,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要改变,不仅是高层管理人员、采购人员、供应链工作人员的思想改变,而是整个企业的理念改变。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时,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并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其中企业文化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日本的团队精神使企业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之间建立长期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信息共享、合理分工、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形成了高效运转的供应链系统。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中,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常常使得资源调配困难,信息流动迟缓,所以,打破僵硬的金字塔结构,按照企业核心业务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才会使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有效进行。据英国KPMG管理咨询机构的研究发现,在其调查的欧洲企业中,70%以上在重构他们的业务流程和系统以提高对供应链的反应能力。这些新流程经过精心设计,能保证产品的快速传递,防止库存积压,并能灵活地应对用户需求的变化。 (2)巩固和维护合作伙伴关系维持长久的企业间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建立针对供应链管理的新的评估系统,以及由此系统所确定的利益分配和奖励办法。在现有的评估系统中,每个人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的效益。在企业内部,例如运输部门追求低运输费用,采购部门愿意增加订量以减少单价,销售部门希望高库存以减少缺货损失,这些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常常发生冲突。 在实施合作策略中,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很难贯彻执行,其原因之一是销售人员仍然是按照销售数量来评奖,但是当你开始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时,在短期内你的销售量可能下降。另一方面,采购人员是按照采购成本来评价的。现在由于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会跟着下降,但不是采购成本。而采购人员又不是按照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评奖。所以,除非重新建立新的评价系统,对每个伙伴在供应链中所起作用做出正确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和奖励,侮个伙伴才会对它感兴趣,合作伙伴关系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二、选择供应商:量体裁衣 全面系统 选择合作伙伴,是对企业输入物资的适当品质、适当期限、适当数量与适当价格的总体进行选择的起点与归宿。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较多,一般要根据供应单位的多少、对供应单位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物资需要的时间是否紧迫等要求来确定。 目前国内外己有的伙伴选择方法主要集中在供应商的评选上,较常用的定性、定量方法有: (1)直观判断法 直观判断法属于定性选择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倾听和采纳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意见,或者直接由采购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 (2)招标法 它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各招标供应商进行竞标,然后由企业决标,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供应商签定合同或协议。 (3)线性权重法 其基本原理是给每个准则分配一个权重,每个供应商的定量选择结果为该供应商各项准则的得分与相应准则权重的乘积的和。通过对各候选供应商定量选择结果的比较,实现对供应商的选择。 (4)采购成本比较法 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则需要通过计算采购成本来进行比较分析。采购成本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各个不同供应商的采购成本,包括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以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供应商的一种方法。 (5)ABC成本法 Roodhooft和JozefK onings在1996年提出基于活动的ABC(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成本分析法,通过计算供应商的总成本来进行选择供应商。 他们提出一套供应商选择的总成本模型,用于分析企业因采购活动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的大小,帮助企业选择成本最小的合作伙伴。 (6)层次分析法 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赛惕提出的,韦伯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用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由于该方法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不足之处是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题时,该方法难于进一步对其分组。它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7)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 euralN etwork,简称ANN)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智能行为,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形动态处理等特征。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需对供应商作出综合评价时,输入需评价的指标值即可获得评价结果。 (8)数据包罗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ED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效率评价方法,它是在输入和输出的观察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变化权来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满足条件的最大变化权即为优解,同时,对应的供应商为有效供应商。 三、选择分销商:四大误区 适得其反 对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来说,与分销商的合作,不仅仅意味着可形成强大的分销网络销售产品,还意味着产品地宣传,各种真实信息地反馈。对分销商来说,与制造商合作,不仅仅可获得优惠的销售政策,还有强大地技术支持和服务。对供应链来说,建立制造商与供应商、分销商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供应链。然而,在选择分销商时应避免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1:选择客户多的分销商 有些分销商号称客户遍及全国各地造商或许会被这样的分销口号所吸引,,一些没有实力或初入市场急于扩大销量的制但对那些以作市场为目标而不是以作销量为目标的制造商,却不可轻易选择这样的分销商。因为这样的分销商虽然客户多,但客户太分散,集中程度不够,无法经营区域市场,这样的下线客户是没有用的。 误区2:选择规模大的分销商 好的经销商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而在于它的经销模式。例如:几年前,青岛一家著名家电企业试图寻求代理,寻找的不是以大量批发为经营方式的经销商,而是一种以终端直销为经销模式的经销商,因为这样的分销商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更具市场竞争力。另外,规模大的经销商有时反而会左右你的市场营销策略。 误区3:选择资历深和经验足的分销商 制造商初见经销商的业务员时,经销商业务员经常夸耀自己的实力和经验。但任何经验都是在特定营销环境下形成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死守老经验不放,不仅不能为制造商带来利益,还会使制造商新的营销策略的执行受到极大阻碍。故对经销思路开阔的制造商而言,注重分销商的经验和资历,不如注重其营销思路,要选择那些想学习和接受制造商经验、接受优秀制造商思路的分销商。 误区4:选择资金实力强的分销商 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当然是制造商选择分销商的必要条件,但这只能说明经销商有付款能力和向下线赊销的能力。有资金实力不一定有信用,有资金实力不一定重视本企业的产品,有资金实力不一定会做市场。所以,制造商在选择分销商时,没有实力的制造商应选择实力强大的分销商,实力强大的制造商不应太关注分销商的资金实力。分销商是制造商和客户之间的联接纽带。企业能否在市场和客户驱动的竞争环境下取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与作为渠道成员之一的分销商的密切配合。因此,选择分销商在企业的分销渠道设计中非常重要,是分销环节重要的决策问题。 结束语 自八十年代末供应链管理兴起,“合作”、“共赢”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而随着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兴起,合作伙伴关系成为新的重点,而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更因其在构建供应链时的重要性与实际性成为这重中之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