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由来与演变过程

如题所述

茶,chá,是荼的分化字,荼始见于小篆。荼本义是苦菜,又指茶树。

“荼”字是个形声字。“艹”为形旁,表示与草木有关,余为声旁表音。到了唐代,“荼”字中间的一横被去掉,成为“茶”。“茶”的本义是指茶树,原写作“荼”。茶,一字多义,一字多音,读tú时指一种苦菜,读chá时就假借为中国人喜爱的茶了(中国古人数千年前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茶,民间口头称它为但却一直没有这个字,文字上还以“荼”表“茶”)。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将“荼”字略去一笔,定为现代的“茶”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茶”原来写作“荼”。“荼”字是个形声字。“艹”为形旁,表示与草木有关,余为声旁表音。到了唐代,“荼”字中间的一横被去掉,成为“茶”。“茶”的本义是指茶树,原写作“荼”。茶,一字多义,一字多音,读tú时指一种苦菜,读chá时就假借为中国人喜爱的茶了(中国古人数千年前就已经发现并利用了茶,民间口头称它为但却一直没有这个字,文字上还以“荼”表“茶”)。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将“荼”字略去一笔,定为现代的“茶”字。 [5]
茶,本作“荼”。《说文·艸部》收“荼”:“苦菜也。从艸,余声。”徐铉注:“此即今之茶字。”苦菜非茶义,但因茶味苦,故含茶义。二字分化于唐代,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有详细的说明:“茶之始,其字为茶。如《春秋》书齐茶,《汉志》书茶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徐鼎臣(铉)训茶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帅,为人,为木,而谓荼为茅秀,为苦菜,终无有命茶为荼者矣。”清顾炎武《唐韵正》卷四认为梁以后才分出麻韵,“荼”音变为chá,“又亡减一画为茶字......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补充为:“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茶经》始减一笔作茶字。”如《茶经,一之源》:“荼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简单地说,“荼”本指苦菜,因茶味苦,故引申指“茶”,后造“茶”字以别“荼”。
苦荼也。从艸余声。
注: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同都切 [3]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集韵》直加切。《正韵》锄加切。𠀤垞平声。
《广韵》:俗𣗪字。春藏叶,可以为飮。《韵会》:茗也。本作荼。或作𣗪。今作茶。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
又《本草》:山茶。注:其叶类茗,故得茶名。
又茶陵,地名。《前汉·地理志》:长沙国茶陵。《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齐荼、《汉志》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未尝辄攺字文,惟陆羽、卢仝以後,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从艸、从人、从木。○按《汉书·年表》荼陵,师古注:荼音涂。《地理志》茶陵从人、从木。师古注: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则汉时已有荼、茶两字,非至陆羽後始易荼为茶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