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题所述

一、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音乐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不但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也能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带动幼儿发展,所以幼儿音乐教学对幼儿发展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的思维更活跃,带动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的智力也能在音乐欣赏中得以发展。同时音乐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孩子在幼年阶段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忽略孩子这部分情感,呆板的给孩子传授一些固定学习内容,导致孩子对美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云亦云。通过音乐教育让幼儿对“美”有自己的见解,儿童的情绪也会更加高涨,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不仅重视儿童美育教育,更能提高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让幼儿的情绪稳定,坚强幼儿的信心和意志。通过音乐教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性,缔造幼儿心理素质,构建幼儿人格,保障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二、音乐塑造幼儿健康心理的方法
(一)音乐渗透情感
音乐是借助于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力度等表现形式,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因而音乐教学中不同的节奏旋律,能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幼儿能通过音乐传递自己的情感,例如教师带领幼儿识别音阶时,一名幼儿说“So”很忧伤,“mi”很快乐,其实幼儿有这种感受,是教师在弹奏so的时候,没有太多用力,声音比较低沉,但是弹奏mi的时候,比较用力,声音就会高扬一点,幼儿虽然没有注意这种细节变化,但从情感角度体会到两个音阶的不同,因而音乐能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更愿意借助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音乐启发幼儿思维
音乐活动中,能够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的思维更具创造力。教师通过音乐表演、歌曲创编等形式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这是带动幼儿主导地位的关键,也让幼儿集中学习注意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幼儿活泼好动,这是天性,但是这在客观上决定幼儿多数情况下精力不能集中,虽然在幼年时这一特性对幼儿发展影响不大,但是伴随着幼儿成长,上学以后,不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必然会影响幼儿的学习,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借助于幼儿爱说爱闹,好奇心丰富的特点,给幼儿营造一个不受束缚,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音乐教育发展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身体发展主要是从大的肌肉转化到小的肌肉上,整个过程比较细腻,所以音乐教学不仅用到手和耳朵,更会引发整个身体器官的运动反应。因而教学中需要通过律动、舞蹈和乐器开展歌唱或者表演,让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跟着动起来,不但能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更带动幼儿的各个感觉器官,幼儿的大脑将更加灵活,通过听音乐做拍手、跺脚的动作,配合音乐教学活动。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够带动其心理发展,资料显示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放松肌肉,提升自己的感性思维,人听见音乐就会随着律动,是大脑的最本质反应,但是随着年龄增大,这种反应就要受到控制,如果幼儿经常接触音乐,小时候就能跟着音乐节拍运动,长大以后对音乐有较好的感知力,对孩子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有很大帮助。
教师为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幼儿创设“材料音乐”,分别在不同的酒杯内装入液体,用染料将液体勾兑成不同颜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后让孩子敲打每一个杯子,由于杯子内的液体高度不同,所以敲打出的声音也不同。幼儿有空闲就去敲打,自己总结规律,寻找改变声音的方式,一段时间后,幼儿能够根据酒杯中的液体多少,判断出声音,并且按照顺序组合成自己喜欢的旋律。教师创设的这种环境对丰富乐感有积极意义,幼儿能发现音乐之美。
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模式,让幼儿快速的熟悉旋律,可以带领幼儿玩唱歌游戏,幼儿通过拍手、拍腿等方式打节拍,然后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拍节奏,幼儿在教师的带动下创设出很多新的节拍拍打方式,用两个书本拍打,或者拍打节拍空余部分,形成新的旋律,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节拍规律,也没有束缚幼儿活泼和好动的天性,让幼儿在悦耳的歌声里面享受音乐的快乐,幼儿的身心都很放松,所以身体的疲劳和紧张感也会消除,幼儿学习音乐知识没有太大的压力,在玩中学。
(四)音乐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3-6岁的孩子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所以音乐教学中运用各类感觉器官,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乐学,音乐不仅需要“听”,更需要“动”。通过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孩子创新潜能,让孩子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同时给孩子创设沟通和交流的环境,让孩子之间相互互动,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例如,开展韵律活动,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创编旋律,不但鼓励幼儿的创造能力,更提升幼儿的小组沟通能力,让幼儿学会怎样沟通,怎样吸收别人的优秀方案等。幼儿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幼儿的心态更积极,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更到位,幼儿爱说爱唱,所以性格也很外向,为幼儿将来性格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