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语文的学科性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2-10
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明事理
第2个回答  2015-02-10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统一”吗?
我们知道,“工具性”是一个泛概念,它是源于“语言是交际工具”这样一种比拟说法,其语义所指是“语言”;而“人文性”则是一个语义蕴涵丰富而又宽泛的概念,很难“一言以概括之”。所谓的“人文性”,既不是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一种特有的学科特征,也不是语文学科的一种专有属性,因为所有的人文学科都具有“人文”的特征,其他学科也包含着“人文”的因素或精神。如是说,那么同样属于语言教学类的外语“学科”也可以如此定义了,其他学科呢?以此推论,数学学科则可以定义为“工具性与思维性之统一”?其实,作为教学范畴的“学科”,其“性质”就是“教学”,即关于“实施(进行或开展)……(方面的)教学”,然后需要再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表述或限定。类似“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可以根据表达上的需要,分别从“性质”界定、“特征”表述、“范围”所指予以明确的界说。从“定义”的要求来说,关于“学科”的概念范畴,即性质、内涵和外延的“界说”应该是明确而无歧义的,所以关于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不应该采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统一”这样一种表意含混且宽泛的定义。事实上,这种定义的表述方式本身就是欠妥的,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关于学科性质和学科特性的一种“描述”,而不是真正在对“学科”进行“定义”。
语文学科这种二元目标指向的教学要求由来已久,当年的语文课就在很大程度上被上成了“政治思想”课;至今二元教学目标痕迹依旧,现在却又在学科性质的界定上予以明确下来,只不过是定位于温和得多、也宽泛得多的“人文性”罢了。从学科定位的角度来看也是不恰当的。譬如,在社会“人文环境”被严重恶化的那个特殊年代,尽管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被上成了“政治思想”课,但却依然是语文课,只不过是其学科“性质”被极度扭曲、语言教学功能被明显弱化罢了。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言教学”这一“性质”可以被扭曲,但不能被替代;“人文”属性可以“离位”,但却并不妨碍这门学科的存在;可是如果一旦抽去了语言教学的功能,那就肯定不是“语文课”了。
所以,学科的“性质”具有稳定性,其定义的“界说”具有唯一性,不应该有歧义。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受到不同时期的“国家意志”或“国民意识”的制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学科性质”(语言教学)不应混为一谈,因为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范畴”。事实上,所谓的“人文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气(质)”、“神(韵)”,是一种很难能够“一言以蔽之”的如影相随的“气质”。“气质”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这也就是“人文性”与各门学科之关系。因此,不管我们对“人文性”作何种解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这种社会责任感(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教材选编的思想标准、文章解读的价值观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等方面,而不是对“人文”教育予以片面的也是狭隘的理解。学科定义是界定学科性质、内涵和外延的一种理论性表述,也是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导向的一种界说。
学科的教学特性与学科的定义范畴完全是两码事,实在不应该混为一谈:教学特性是可以“描述”的,而学科定义则必须予以“界说”。我们不能因为语文学科最具“人文”气质,就轻率地把“人文性”纳入了学科性质的定义范畴。在“教”与“学”这一操作层面上,关于语文学科,其实就是一门关于“实施母语(范围)书面语形态(特征)的语言教学(性质)”的学科。
如何看待语文学科建设?
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必然要受到作为“国家意志”或“国民意识”的制约的。这里所说的“国家意志”或“国民意识”,就是包括了政治理念、法理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价值观”标准。譬如,在西方,凡属于反人类的恐怖主义、根据“国家意志”所认定的“邪教”等宣传物当在禁止之列;在我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是学校教育应该宣传唯物主义,倡导无神论。只是在不同时期,其价值取向也肯定会有所不同。譬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是当今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确立了“国民意识”的“价值观”之标准,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思想道德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取向。
作为语文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遵循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或“国民意识”的价值取向,来进一步确立应该以何种思想、道德、情感标准作为学科教育的指导思想,然后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遵照这一标准来选择可供教学使用的合适的语言材料。所以,母语教学的要义在于要确立学科建设的思想标准,进而确定教材的选编,而并不在于我们是否强调或者张扬了包含“文化传承”在内的“人文教育”这样一个沉甸甸的极具历史使命感的话题。
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遵照“国家意志”或“国民意识”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学科建设的思想标准,进而来选择可供教学使用的(即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合适的阅读材料,然后遵循自身的教学规律,在操作层面上努力发挥“帮助和指导学习者的母语语言能力发展”这一教学功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这就是母语教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