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时,三军是指哪三军呢?

如题所述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什么“号令三军”“三军听命”“犒赏三军”等等,这“三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何不说“二军”,“四军”?

古时乱战的年代,军队众多,不可能只有三支军队,著名的如谢玄北府兵、大唐边防军、高顺陷阵营、朱棣神机营等等,不同朝代各军部队带有不同的军号,军队数量也远超三支军队以上。

为何大战前统帅,总是向“三军”统一号令呢?“三军”这个说法又是从何时而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三”在古代为虚数,和“百”“万”一样,有时候可以用来泛指多,因此以前三军也泛指数量大的军队。而古代军队有步兵,车兵,骑兵三种分类,所以最早是指这三种数量庞大的军队。

最早出现“三军”的记载是周代,不过那时候还不用来统称军队,“军”只是一种数量。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中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旧有三军,今又添二军,共是五军,亚于天子之制,豪杰向用,军政无阙。”

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所谓“三军”在这时候才有了分类,而且叫法也逐渐在发生变化。

那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中间的是老大嘛。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在古代,不管怎么说,“三军”通常泛指陆军,古代科技不发达,顶多乘船射箭可以算海军,是怎么也飞不上天的。而现代我们的军队只要存在的地方他们就能到达。

所以今天的军队也还是用“三军”来统称,只不过这个“三军”范围更大,主要指海陆空三种军队。和古代的“三军”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相同的一点,都是代表保家卫国的军队和一个国家的战争实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2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第2个回答  2020-12-12
指的是前军、中军、后军,分别指的是前锋部队、主帅所在的主力部队、押送粮草和掩护的后方部队。
第3个回答  2020-12-12
古代三军是指骑马打仗前军(主要负责开路、架桥)等;中军(为作战部队和指挥系统);后军(主要负责军用物资以及随军家属)三军。
第4个回答  2020-12-12
我认为在古代三军指的是,作为先锋部队打头阵的前军,还有一些将领统帅的中军是最主要的作战兵力,而后军就是用来押运粮草等物资的军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