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提高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在文言文中表示有修养或者修养及高的词有哪些

文言文提升修养的经典句子1、大仪斡运。

天回地游。四气鳞次。

寒暑环周。星火既夕。

忽焉素秋。凉风振落。

熠耀宵流。2、吉士思秋。

实感物化。日与月与。

荏苒代谢。逝者如斯。

曾无日夜。嗟尔庶士。

胡宁自舍。3、仁道不遐。

德輶如羽。求焉斯至。

众鲜克举。大猷玄漠。

将抽厥绪。先民有作。

贻我高矩。4、虽有淑姿。

放心纵逸。出般于游。

居多暇日。如彼梓材。

弗勤丹漆。虽劳朴斵。

终负素质。5、养由矫矢。

兽与于林。蒲芦萦缴。

神感飞禽。末伎之妙。

动物应心。研精躭道。

安有幽深。6、安心恬荡。

栖志浮云。体之以质。

彪之以文。如彼南亩。

力耒既勤。藨蓘致功。

必有丰殷。7、水积成川。

载澜载清。土积成山。

歊蒸郁冥。山不让尘。

川不辞盈。勉尔含弘。

以隆德声。8、高以下基。

洪由纤起。川广自源。

成人在始。累微以着。

乃物之理。纆牵之长。

实累千里。9、复礼终朝。

天下归仁。若金受砺。

若泥在钧。进德修业。

辉光日新。隰朋仰慕。

予亦何人。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公冶长)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述而)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49、运筹帷幄之中,决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感悟人生)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2. 怎么提高文言文的水平

要想比较快地提高古文水平,有以下途径可遵循:

1、学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反溯古文的构词造句之法及句子的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四字词,其结构很有规律。如“说三道四”,是由两个支配式词组联合构成的,其中,两个支配动词“说”“道”、两个被支配的数词“三”“四”,分别都是同一类型的词。由此推及,便极容易理解古文中那些有规律的构词造句,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时和序、维和属、九月和三秋,分别都是同一类型的词,这样就好理解了。

只有在能够对现代汉语句子成分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轻松辨识文言文的特殊句法。所谓“倒装句”,无非是主、谓、宾、定、状等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变换而已。熟悉了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只需要简单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文言文句子,没必要在死记硬背上花精力。

2、要习惯于翻字典,不能依赖“翻译”。

中学学习文言文,有大量的实词、虚词要背,非常艰苦。其实,文言文的实词靠背是事倍功半的笨办法。每一个实词,有的词义与今同,有的部分同,有的相去甚远,随着其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用法,其意义各不相同。加之其常被活用,词义变化极多,背下来也没用,人们也不可能背完所有的字词的各种义项。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翻字典,在字典中比较、识别该字在句中的字义,时间一长,很多字都变得熟悉了,即便在不用字典的情况下,也能读懂大部分文言文。

3、努力克服“望文生义”的读书习惯。

古人说学习要“虚心”,“虚心”就是一个使动用法,让心里先变得“什么都没有”,才能去理解古文。如果看到“河”就认为是流水的河流,看到“水”就认为是氧化氢,殊不知上古文言文的河专指黄河,而水多指河流。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4、注意古汉语词汇的单音节特点。

文言文词汇,除了像“葡萄”、“玛瑙”这样的词以外,绝大部分是单音节,即一个字一个词。心中常有这根弦,会减少很多理解错误。最常见的如“妻子”,文言文指“妻和子”,是一个词组。再如“部分”,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分”读轻声,与整体相对。文言文是词组,表示“部署、处分”,或部属、秩序等。

5、多读文言文。

所谓熟能生巧,有空闲时,找一些容易懂、吸引人的文章来读,如文言小说、散文、杂记等。随着阅读能力提高,再去读先秦那些比较艰涩的古典。

随着多读,就变得“会读”,知道“断句”、“节奏”,就不会将有限的精力用在所谓的“技巧”、“诀窍”上。

坚持这样去学习,古文不再是障碍了。

3.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

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

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

《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