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

如题所述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助听器 (Hearing Aid) 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聋人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 这两种东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别: 酣稜丰谷莶咐奉栓斧兢 1、人工耳蜗是通过电刺激直接刺激耳蜗的听觉毛细胞,传递电信号到大脑,形成声音;而助听器是通过放大听到的声音,增强音量来补偿听力。 2、人工耳蜗是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到皮下的;而助听器通常只需要塞入耳道等佩戴方式。 3、人工耳蜗是补偿重度至极重度耳聋的听力损失;而助听器最多只能补偿到重度听力损失。 4、助听器是适合于具有残余听力的耳聋患者,电子耳蜗适合于极重度戴助听器无效果,或没有 残余听力且耳蜗无畸型,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 5、人工耳蜗的费用相当昂贵,助听器价格大众可以接受的。 选择植入人工耳蜗还是选择验配助听器,这要取决于你的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损失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16

人工耳蜗是三类医疗器械,分为外部处理器和植入体两部分,植入体需要手术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外部处理器接受声音后处理,发射信号到植入体,植入体通过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电“刺激,是听到声音的途径。人工耳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替代一个器官的”人工器官“。人工耳蜗是“人工耳”,替代耳朵。

助听器是一个放大器,不过因为听力损失不是线性的,所以目前更多用的是数字式助听器,不是简单放大,而是有的频率损失严重就放大多一些,有的频率损失小就小一点。这样助听器就可以有效补偿听力。还是对声音进行放大处理,通过鼓膜、听骨链、耳蜗、听神经到达大脑,算是耳朵的“增强设备”。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目前绝大部分的感觉神经性聋是无法单纯依靠医疗的手段达到治愈目的的,为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再辅以规范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才是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融入主流社会的唯一科学有效的方法。但同样使用了助听器或人工耳蜗,采取了同样训练措施的不同个体,康复效果却会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作用不但与验配和植入的水平有关,与它们正确使用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为此在这些助听设备的使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晨检”:

所谓“晨检”指得是早晨起床后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有:

(1)电池电压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只有电池电压在额定状态下,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检查的最好方法是使用电压测试仪,如果发现电压达不到额定的要求则需要及时更换。

如无法保证对电池性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可采取定期更换电池的方式保证助听的效果。

(2)助听器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

有时尽管电池电压正常,但受助听器本身工作状态和耳模导声孔通畅度的影响,助听器的放大和输出也会产生变化。例如北方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助听器的耳钩和耳模导管中很容易出现水蒸汽,导致助听器没有声音或声音异常;还有的小儿外耳道中的耵聍较多,容易将耳模声孔阻塞,影响声音的传导,需引起特别的注意。因此每天早上,家长或老师要用助听器专用听筒,监听助听器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如有异常需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3)是否有反馈啸叫?

戴上助听器后,出现反馈啸叫的主要原因是耳模配戴不到位,没有让耳模与相应部分充分吻合好,此时只需按步骤重新配戴即可。出现啸叫的第二个原因是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耳廓变大,耳模相对变小,两者之间不相吻合,密封程度降低,解决的办法是更换新耳模。引起助听器啸叫的第三个原因是助听器耳钩或耳模耳钩有裂痕,也有可能是耳模胶管与耳钩衔接不好,声音在传导过程中出现泄漏。需要对耳钩或胶管进行更换。助听器的啸叫,不但影响配戴者自己对声音的听取,还会对其他儿童的听取产生影响,需及时处理。

(4)小儿对声音听取的敏感度有无变化?

有许多原因会导致小儿出现一过性听力下降,如不能及时发现,会影响一整天的学习效果。因此每天早上,戴好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后要检查孩子对声音的听取状况。最简单的方法还是让他听取并复述a、i、u、m、s、sh六个英语字母的发音,如能准确复述,则说明听力补偿效果基本满意,如有异常,要查找原因,必要时要会同听力康复专业人员共同解决。

因为受年龄的影响,特别是初次配戴助听器的幼儿对声音的认识并不深刻,对以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工作状态的异常改变不敏感或不能表述,如果不做好晨检,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助听设备的作用就得不到正常发挥,不但浪费了宝贵时间,有时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听力损伤。

二、听觉和言语训练的环境要相对安静

感觉神经性聋导致的听力障碍,不仅仅是听觉敏度的下降,最主要的是听觉分辨率的下降。在安静环境下,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作用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但在嘈杂环境里,噪声干扰了对言语声的听取,就会出现听得见但听不清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听觉和言语训练时,特别是初期,要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等小儿有了丰富的正确的声音概念后,抗噪音干扰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环境的影响就不那么重要了。

三、注意助听器听取的最佳距离

因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使用麦克风输入方式时,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最佳距离在两米之内,超过这个距离,助听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聋儿学习说话时,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两米。同时还要注意,如果小儿只是配戴一只助听器或一耳植入了人工耳蜗时,应尽量在助听器配戴耳或人工耳蜗植入耳一侧与他交流。

四、人工耳蜗植入后,另一耳要坚持配戴助听器

对于听力的改善来说,人工耳蜗比助听器有着更多的优点,因此一些一耳已经植入了人工耳蜗的孩子的家长,就会放弃对另一耳残余听力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按照常规一耳植入人工耳蜗,另一耳只要有残余听力就一定要坚持配戴助听器,这对于声源方向的定位、噪声条件下的听取有着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非责任耳“听觉剥夺”的发生。

五、学会使用“T”档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声音输入方式至少有“M”和“T”两种,其中 “M”为麦克风输入方式,在此方式下,麦克风就可以直接将外界的声信号变换成电信号进行放大,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而“T”表示磁电感应输入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不能直接对外界的声音进行放大,而是通过内部的感应线圈切割磁场中的磁力线产生电流后再进行放大。它必须依赖于磁场的存在,因此磁场的建立是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作用发挥的关键。发达国家在公共建筑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上已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预先在墙壁或地板内埋置了感应线圈,在一定范围内只要将“T”挡打开,无论距离多远,均可清楚的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利用一些特殊装置才能充分发挥“T”挡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是磁电感应装置。该装置可以在一定范围(一般为30-50m2)内产生一个磁力线均匀的磁场,在这个范围内的任何位置,只要使用“T”挡,就可以收听到来自这些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加大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有效距离,扩展了孩子学习的空间。同时由于这时助听设备接收到的只是进入该装置的声信号,周围环境的其他杂音不被放大,因此声音的清晰度比通过“M”档输入的要高的多。

六、争取使用无线调频(FM)系统

我们虽然远离广播电台,但通过收音机可以清楚地收听到电台播出的节目,这是因为电台可以以调频的形式将声音信号发射到空中,而只要收音机的接受频率与电台播放节目的频率一致,无论距离多远均可以收听到电台的声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用一特定的发射器将声音信号象电台一样以某种特定的频率播出,而只要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上安装一个调频接收器,同样可以清晰地接收到这个信号。目前这种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无线调频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增大了声信号的强度,降低了噪声的强度,通过信噪比的变化增加了言语声的清晰度,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另外它还解决了距离对助听效果产生影响的问题。在发射器功率满足的前提下,只要教师或家长佩带了发射器,佩带了接受器的聋儿无论在何处均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声音。与磁电感应装置一样,它可以用在一对一的家庭训练中,也可以用在一对多个的集体训练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2
如果您去医院检查过,听力的确低于正常值,而您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听不清也给您造成了一定的烦恼了,那么及时选配助听器就很有必要了。具体情况可以去验配中心咨询。
第3个回答  2019-03-17
一般情况是,植入侧佩戴人工耳蜗,如果对侧有残余听力,则应该佩戴助听器。现在也有建议,就是如果植入侧也有残余听力,则可以同时使用耳蜗和助听器,以实现更好的听声效果。
第4个回答  2020-09-25
如果您去医院检查过,听力的确低于正常值,而您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听不清也给您造成了一定的烦恼了,那么及时选配助听器就很有必要了。具体情况可以去验配中心咨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