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苏军是如何利用数量庞大的步兵阻止德国的装甲坦克部队进攻莫斯科的?

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德军在其装甲部队与坦克部队带领下包围了列宁格勒,逼近莫斯科,此时苏联的最重要的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苏军在西部的大批坦克与装甲车被德军俘获,在东部的重工业区尚在为苏军加紧生产装甲车以及坦克还不能马上投入使用,此时苏军只有少量的装甲车以及坦克,可以大规模征调的只有大批的步兵,苏联是如何正确组织这些大批的苏军步兵阻止了德国庞大的装甲部队以及坦克部队?特别是在伤亡远比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血腥惨重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在莫斯科城下苏军是如何运用大批的步兵与以装甲车与坦克部队为主的德军展开厮杀的?又是如何击退德装甲坦克部队向莫斯科挺进的呢?

  晕~苏军的确是人海战术战胜德军,但不只是指人的数量,而是一切的数量,坦克比德军多,重炮比德军多,军队数量多(莫斯科攻防战的最后追击战,苏军据说出动100个师的兵力)
  九月三十日,希特勒亲自签订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号为“台风”。
  九月三十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统帅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张弯弓,扣上了强劲的利箭,钢铁的箭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

  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十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队竟然挺进了八十公里。不到三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二百公里的奥勒尔。进展之神速,以至于当德军坦克隆隆开入奥勒尔城时,电车上的乘客纷纷向他们招手致意,这些乘客还误以为是苏军的装甲部队了。

  占领奥勒尔后的德军,迅速切断了布良斯克—奥勒尔公路,并一举攻占卡拉切夫,紧接着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进。十月六日,布良斯克被德军攻占。

  十月十三日,被围的苏三个集团军虽经英勇抵抗,但大部被歼,一部分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游击战。至此,“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德军的钢铁洪流冲开一道可怕的缺口。

  从十月十三日起,几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莫斯科西南一百六十公里的卡卢加于十三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一百五十公里的加里宁也被夺占;距离莫斯科仅一百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莫斯科处于十分危急之中。
  由上可见前期德军基本是长驱直入,包围莫斯科。
  历史总会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八一二年,拿破仑统帅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大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据说,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罗斯,因为就在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罗斯人的一边。十月一日,莫斯科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十月六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飘飘扬扬地下起了第一场冬雪。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德军的“台风”计划开始时的那种神速,就好像突然踩了紧急煞车般一下子停了下来。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

  然而,在大雪中的德军真可说是“雪上加霜”。十一月三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十一月十三日,零下八摄氏度;二十七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地摧残着那些不得不驱车作战的士兵。
  当时,斯大林还进行了最著名的事件,“红场阅兵”把苏军士气推上顶峰。
  十二月五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纳粹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三百二十多公里的半园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制止住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自从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冰天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然而,德国人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六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七个军团和两个骑兵军——共计一百个师——全线出击。

  一九四二年一月五日,斯大林向红军发出指示:不给德寇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一月八日,苏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的舰桅高昂,海军战士将炮弹填进了炮膛,莫斯科郊外野战机场上的战鹰满载航空炸弹,振翅待飞。从列宁格勒城外雪深齐腰的森林,到莫斯科以西冰封的大地,从静静的顿河流淌过的乌克兰平原,到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岛,苏军在这条纵贯南北的战线上,九个方面军一百一十多万将士正在整装待发,收复失地大总攻的战幕即将拉开。

  一九四二年四月,暖流融化了伏尔加河的坚冰,解冻的土地开始散发出浓郁醉人的春天气息,随着春季泥泞时期的到来,苏军开始转入防御。至此,莫斯科保卫战以苏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在此战役中德军损失官兵五十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十万余人〕,坦克一千三百辆,火炮二千五百门,汽车一万五千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9
其实步兵确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德军机械化部队的闪电战进攻,在战争一开头的时候德军部队的机械化冲击是有效的,而且苏军的装甲部队仍不具备同等的战斗力,故苏军节节败退。但是苏军依托地利、人和的优势(因为是守卫自己的国土)采用依托地形的阵地战来通过极为惨重的代价来减缓闪电战的推进速度(几乎是用自己步兵的尸体堆出来的阵地),还利用各个战线上的城市巷战来拼死抵抗(可参照苏军在斯摩林斯克的战斗),成功将德军的中路军(德军进攻分上路、中路、南路三军)抵挡在斯摩林斯克附近。同时,用同样的战术把南路困在第聂伯河西岸,使得德军供应线拉得过长,燃油消耗增加但供应减少,并把时间拖到了8月下旬。而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这种情况激烈到了顶点,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可德军就是前进不了一步,城市的攻坚战完全摧毁了希特勒的闪电战。
而到了莫斯科会战中,时间上已经到了苏联的秋冬,德军想象中是在冬天到来前就攻克苏联各个主要战略城市,时间设想是3个月,所以根本没有准备冬装给士兵。这时德军装甲兵既没有燃油,也没有足够的弹药和御寒衣物,战斗力严重下降,这时主力已经悄悄地变成了那些冻得半死不活的德军步兵。而且这时日军对苏联的远东战略威胁基本上暂时解除了,故苏联可以从远东运回很多基本没有损失的精锐部队来防卫莫斯科。原本莫斯科防线上苏军只有95个师共125万人,后来增援了4个集团军总兵力达到200多万人,而德军是180万精锐兵力。这时双方终于到了势均力敌的时候,而且苏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德军打得异常艰苦。但是由于苏军确实缺乏装甲部队,步兵只能使用预设地雷阵、使用反坦克枪的小队和配合极少量的坦克来进行类似游击的战术对德军的装甲小分队进行突击。
其中最有效果的是反坦克枪小队,虽然击毁坦克不多,但是他们神出鬼没,通常是单独小队出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德军造成很坏的心理影响。另外苏军步兵通过极大的代价,掌握了对付德军装甲部队的有效方法,就是先通过分散的步兵当诱饵,使得德军装甲兵分散(他们的作战目标并没有苏军坦克,只可以追着步兵到处跑),接着先杀伤其配属的德军步兵,然后通过手榴弹干扰坦克乘员的驾驶,趁机把炸药包投进坦克车底、爬上坦克掀开进出口投入手榴弹(这种状况较少)、使用塑胶炸弹隔着装甲杀伤乘员(后期出现,炸不穿装甲,但可以把内部物品震碎成为“子弹”杀伤人员),使用反坦克枪对落单坦克进行侧面和背面的攻击等,虽然自身伤亡挺大的,但可以毁伤德军装甲车。
战役越拖越久,冬天到了,德军没有御寒衣物,坦克水箱冻裂,马达不能发动,武器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装备总量失去30%,后勤补给跟不上,航空队受到苏军的阻击。这时,苏军大量的步兵成了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因为他们只需要杀伤德军那些冻成冰棍的步兵就可以了。所以莫斯科保卫战里,有很多德军的装甲部队并不是苏军步兵击毁的,而是天气,步兵很多时候是去打扫战场。
德军的战败还有一个一个原因就是希特勒死都不肯让部队后撤休养、补充兵力和装备,战斗力急剧下降,面对苏军的步兵等生力军根本就没有同等的战斗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莫斯科战役中,真正阻止德军坦克进攻的是战术安排。
莫斯科战役之前的战斗中,德军已消灭苏联红军大大超过300万人,击毁或缴获大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5万架。事实上,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上下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战争第一周,苏联红军就损失了5个集团军。莫斯科战役进行中,列宁格勒在重重合围中,顿巴斯和克里木半岛在德军占领下。可见莫斯科战役前夕和进行中,在整体局势上苏联红军仍占下风。从莫斯科战役伊始莫斯科附近双方实力数据来看,苏联红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德军比苏联红军人员超过0.4倍,坦克超过0.7倍,各种火炮和迫击炮超过0.8倍,飞机甚至超过1倍。
实际军事实力上,据俄罗斯公布资料,苏联红军自9月30日到12月5日的战役防御阶段,共战死和失踪514338人,负伤143941人。战役反攻期间的12月5日到1月7日苏联红军共战死和失踪139586人,负伤231369人。战役中总共损失约103万人。与此同时,德军在整场战争中兵员损失还未满100万人。
苏联红军大反攻前夕,双方在莫斯科附近兵力情况:德军比苏联红军多60万人,6000门火炮,500辆坦克。只有飞机方面,苏联红军略胜300余架。况且当时的苏联红军武器,在技术和质量上都逊于德军。可见苏联红军对德大规模进攻确实有些实力不足。苏联红军部队的人员素质也相形见绌,直到1944年,苏联红军还要以牺牲6个人为代价消灭1名德兵。
这完全说明,莫斯科战役从头至尾,苏军都处于完全劣势,电视电影中苏军使用大量士兵进行自杀式冲锋的情况基本都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是因为指挥官无能的原因。
莫斯科战役苏军能成功抵御德军进攻主要原因是朱可夫的正确防御部署。
朱可夫在10月接任苏联红军西面方军司令之后,苏联红军防御战术大为转变。不断完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加强对空和对坦克防御,重视战略预备队的组建和适时集中使用,组织炮兵进攻,及各军兵种和游击队的协同. 坦克作为火力支援,布置在纵深防御体系里,不再进行反突击。于是,德军指挥官的老一套自然失灵,造成失利。虽然在战役后期德军指挥官找到了部分破解方法,但是已经失去了对战役的主导权,苏军已经调集了可以反攻的力量。
第3个回答  2009-09-12
德军的闪击战受制于本国战争经济实力以及装备缺陷,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缺乏后劲。德军好比一根长剑,可以一下刺穿对方,但是自己却容易折断或者困在对方体内。

苏军在自身装备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了步兵大纵深梯次防御,用以迟滞可能的话阻止德军的进攻。其特点就是不断消耗德军本来就不足的进攻力量,以消耗争取主动,同时用巨大的纵深防御抵消德军闪电战的前进速度。说难听点,苏军用人墙阻塞了德军的坦克履带,为自己的装甲部队复仇反击创造了条件。做到这一点,苏军用对了人,即让朱可夫四处救火。朱可夫元帅善长大兵团装甲集群作战,因此他自然也就了解如何对付装甲部队突击。

另外战争初期,德军的装甲部队弱点多多,比如火力弱、装甲薄、对俄罗斯的气候、土地适应性差等等。而苏军当时的步兵反坦克武器,足以干掉这些早期的德国坦克。实际上德军坦克冲上苏军阵地时,主动权就到了苏军步兵手里。反坦克枪、反坦克手榴弹、大口径机枪、炸药包、爆破筒甚至燃烧瓶四面八方攻击,装甲薄弱的德军坦克下场往往很悲惨。

苏军最终在莫斯科城下击退德军装甲部队,准确地说是在图拉阻止古德里安的脚步,靠的就是步兵跟坦克拼刺刀,打近战。最终击退德军,苏军还是依靠自己的坦克部队,尤其是对早期德国坦克占有绝对优势的T-34和KV坦克
第4个回答  2009-09-05
"苏军利用数量庞大的步兵阻止德国的装甲坦克部队" 吐血中......

没听说过... ...
苏军是以炮兵见长的部队, 以火力凶猛闻名. 苏联人就是有感于其强大的威力, 而将火炮称为"战争之神"的 .
步兵手中有45mm反坦克炮, 缴获德军的37mm反坦克炮, 后期还有14.5mm反坦克, 缴获德军"铁拳"火箭筒后, 又发展了一系列火箭筒. 而且, 苏军的反坦克手榴弹的型号恐怕是二战各参战国中最多的;
炮兵有76mm榴弹炮, 85mm加农炮, 122mm榴弹炮, 152榴弹炮等;
装甲兵有76mm自行炮, 100mm自行炮, 122mm自行炮, 152mm自行炮等(要知道, 二战时的"自行炮"就是指自行反坦克炮).

不要以为榴弹炮对坦克没用, 苏联火炮口径普遍高于德军坦克主炮口径, 而且都配备反装甲弹药. 德军早期坦数量有限, 闪电战中有不少是III号以前的老式坦克, 不少自行炮是用II号坦克的底盘改装的, 根本受不住这种优势火力的打击.

苏军习惯把炮兵集中使用, 师属炮兵经常是一个团的编制, 火炮数量常常超过50门. 甚至编有专门的炮兵师, 炮兵军. 而其他各国的师属炮兵一般只有一个营的编制, 火炮数量大约18~24门, 根本不能和苏军相比. 苏军在发动战役总攻时, 可以在选定的主攻方向上集中上万门火炮.

当前期闪电战的速度优势消磨殆尽后, 苏军组织起了大纵深防御. 德军装甲部队冲击苏军阵地, 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状况, 雷同得甚至有点乏味.
前期德军坦克通常毫不费力就能把苏军步兵打散; 然后推进到各型苏军火炮的射程之中, 遭遇绵密的火力网打击, 伤亡惨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