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一壶好取暖下联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6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像冬天的守护神一样,一直到来年春天珊珊来迟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烧煤球的。所以,天一冷,邻居们就拉着架子车去专探街拉煤球。我家拉煤球,是父亲拉着我去的。去的时候,我做在架子车上,父亲推着。我家的架子车是用上好的.杨木做的,崭新硬朗,像父亲一样坚韧能干,虽然车胎被扎破过几次,但粘补过后,从不像人家那样慢撒气。等到煤球装满,回来的时候,父亲就把车绳斜跨在肩上,拉着。我是用不上力气的,就在父亲的后面跟着。跟着跟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地上有洞,我又会停下来,看看是不是野兔打的洞。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一般父亲拉着架子车走的时候,我会慢慢的落下来。父亲也不担心,过一会儿,就回头看看我,看我落的远了,就停下来,也不催我,等我玩的差不多了,才吆喝我走。

等到煤球拉到家,火炉烧起来的时候,美好的冬天才真正的拉开了序幕。

我半晌饿了的时候,父亲就用刀把馍筐里凉馒头一切两片,放在蓬在炉火的煤火钳上,不一会儿就烤的焦噜噜的。拿着筷子,翻个面儿,接着再烤一小会儿。筷子加起来,我拿在手里,外黄内百,皮焦里嫩的。惹得人都想把舌头吞下去。父亲有时也会炒黄豆、芝麻、花生之类的。他会捡出袋子里最大最圆的黄豆,用小锅炒黄豆。黄豆炒的时候,父亲拿着筷子一直搅着。我就在旁边看,他搅一圈,我就跟着摇一圈头。有时候炉火很旺,父亲就搅的很快,他说着“不要摇了不要摇了”的时候我早摇晕了头。

或许是因为家里有了炉火。出门玩耍也胆子大了。不用着急回家吃饭了,反正父亲会给我烤馒头;下雪天,也不用回家啦,反正衣服湿了有父亲架着烤,鞋子透了,由父亲拿着烘;至于手冻得受不了的时候,先放在裤裆腋窝里暖一下,实在不行再回家到炉火上面烤暖和了再出来。

等到深夜,和伙伴们玩耍回来,脚下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响。炉光洒在院子里,焕发出幽兰的光晕,好像火光在干净的雪地上,静静的在燃烧,是那么的和谐与安静。院子被炉光映照得如此的光洁、透密,看上去就像铺着一层银缎子。能够把让银缎流淌起来的,就是炉光啦。

时间流逝,一晃二十年将要过去。时代的发展让火炉渐渐的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家里装上了空调,电热毯,电暖扇。插上电,一会儿就能热的人直冒汗。日出又日落,日子越来越红火,只是和父亲一起坐在堂屋里,看他烤馍给我吃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让我再回忆火炉的时候,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远的惆怅着。
第2个回答  2020-11-16
绿树十载可乘凉
第3个回答  2020-11-16
有人说深秋是感恩的时节,初次听没有反应过来。后来才明白是说秋天的树叶,叶子掉在树根下,是给树取暖。很巧,今儿就行走在充满感恩的路上。

这条路上人很少,也许是离小城太远,从主干道斜岔口这么一分,就有了这条道。村级公路不宽,干净,听说近些年有人专门在打扫。路在两山之间的小沟里延伸,遇到山梁路也就弯来弯去爬上去。

站山顶向山另一边望去,半坡上就有人家了。远远山洼里一层青色的雾,农家房子隐在树林间。山梁上全是杂树林,杂树叶子不一致,颜色黄、麻、青色间杂期间。当然也有红色,现在人到秋季就嚷看红叶啊!

有人说每座城市都有雨天,我想说每座山都有红叶。只是没有宣传图上的叶子那么红罢了,更没有那么大的感染力。这儿叶子红的很平常,只是在红。不能算低调吧,因为拥有美颜功能的手机也拍不出不扎眼的红来,就算我在太阳下顺光逆光找了好多角度也不行,算了,让别家的红叶红去吧。但掉下的叶子都一样落在树根,一点也不差。

橡籽粒落了一地,没有人来捡,可惜了,不然市场上会多几碗橡籽凉粉。

农家种庄稼的山坡地很陡,一层一层往上数,像媳妇烙好的饼子垒在盘子里的样子。还有些萝卜菜没拔回家,精精神神在地里接受我的眼光。几捆稻草绑在麻柳树上,也像是帮树捂脚。有些稻草可能是没绑好,让风吹散,乱飘到萝卜菜上。我想萝卜当然不反对了,离冬天这么近,谁会拒绝温暖呢。

农家居住的还是有点分散,虽然公路都在山墙边儿过,运输啥子方便,但是一家离一家还是有点远。端碗饭摆个龙门阵(闲聊)还是不方便的。不像我老家,住的密实,一家挨一家。当然为房檐滴水的事儿少不了一年吵几次,可是逢哪家有大大小小事了,叫一嗓子,七七八八不愉快的事儿都忘了,都来帮忙。吃个饭豆像赶场,很带劲。这儿居住的好散,你说过个什么大凡小事,光从别处借个桌椅板凳,锅锅碗碗,多费事。事儿办结束了,还要还回去呢。一来二去一天的事儿,四五天才算完。还把人帮忙人累的帽盖儿(辩子)不沾背。不知道他们就这么过了多少年,也不思量搬个家。

山沟变平坦了,就有更多的人家了,两排房子中间夹个公路,可以当个街道用。现在乡间的静和以前不同,少了看门狗。以前人到家附近,这些该死的狂叫不停,吓的人不敢乱动,只等主家出来才敢到屋里坐。近些年来,很少听见有狗叫,行走在人家门前,没有以前的担心,很放松。

家家户户门前堆几堆没有收拾的黄豆,连叶带杆堆着,也许顾不得晾晒。今天天气就好哇,太阳虽然不大,可是冬天你还想要个什么样的太阳呢?太阳都晒了三个季节了,总要给人家休息机会不是。都不管了,要么又赶场去了吧,也许是接远方务工的人了。

到这个季节北方有的地方冻的很,就没法干活了。尤其是建筑上干支木的活儿,说是上面有规定,零下多少度水泥凝结不好,就不能再干了,要等到开春再开工。想想,春天就出门,冬天才回来,好长的日子。接到信儿,还不高兴的打扮一下,去城里接那个人才怪。黄豆嘛,回来再说了。

河边地里柿子树,伸出几个光秃秃树枝。现在年轻人不爱吃个了,人家全年在外边大城市过,啥水果没吃过呀,柿子树自然也没人稀奇了。树也会生气吧,今年树上一个柿子也没有结,树也没点生机。不多的几片叶子早丢到地里,在风里一翻一翻地自娱自乐。传统的醪糟柿饼话冬天,成了历史,可惜了这些待人的好东西。我现在豆想喝一碗,甜中有酒,一碗下肚子,浑身一热,豪情蜜语脱口而出,人人爱听。望望可怜的柿子树,涌上心头想法没了,添个嘴巴了事。

有田了,就到平坝处了,人家也渐渐多起来。河中水也大了些,秋水无尘在这儿才是真的,一眼能看到底,一条小鱼也不见。也许鱼儿也在休周末,团聚在一起干点有趣的事儿。

路上过了几个小学生,手上真还拿了书,身上还穿着校服。哪像当年的我,一到周末整天不着家。放牛还要在石头上生一堆火,乱拔些黄豆来烧起吃,起名儿叫蹦黄豆花儿。那时哪里还记得书?当然也没有校服。

呆坐一会儿,抽支烟,继续走呀。学习不好悔意常常上心头,自责也晚了。

刚才问过那个在地里收荞子的妇女,她说还要走一小时的路,就到通班车的大公路上了。妇女着一身格子短衣服,干净利落。带个手套,她身后小堆儿荞子一溜儿排了三路,前头没有收割的荞子乱哄哄地等她收拢。

她裤子上粘了很多小然子(一种植物,易粘衣服),我本来想告诉她的,后来想想还是没有告诉她,万一她不好意,不就破坏人家的好心情了。

隔河对岸一家有六间土墙的房子,门前很干净,院坝没有打地面,一切还是早年看惯了的样子。房后山上黄黄的叶子,房侧一大片竹林,依旧是青青的颜色。有竹林的人家,家中就会编织竹器的巧篱匠,那是手艺人呀,在农家是让人敬重的,心灵才能手巧了。不仅让自家拥有各种盛装东西的器具,也能卖钱。多少年来农家就有这种手艺人代代相传,家庭收入不会太底层。

门前有河,房后有竹,像隐世者居住的地方,看看豆有灵气儿。

有些累了,时间已过了五个小时,脚也因没有带吃的有些疲软,应该行走了20多公里了吧。肚子也有点饿了,没计划好里程和时间,说走就走了,老了也没点灵性。没事儿,我晓得家中媳妇已经在蒸我爱的吃豆腐包子了,想想好像也不是太累。虽然我一直这么平庸着,但家一直温暖相随,所以我才会这么没灵性,我想我还会一直平庸下去。

一个人走在这路上,眼里心中感觉都好。有时想想眼下,有时想想以前,平常不得不在喧嚣天地里做事,在属于自己的时候,就寻找这种独自一人拥有的世界,感觉最舒服,虽然有点孤独。

安放好自己,不难为自己,不为往事后悔,不为将来担忧,就这么平庸地过着。

等到大雪飘洒时,火炉旁,把那些狗屁旧事当成下酒菜,为往事干杯。

当然,我还是要等你来,一生遇见适合的朋友不易。你恰好让我遇见,很幸运,这一路感恩有你陪我。

这壶酒,有你才有故事。
第4个回答  2020-11-16
上联是,火炉一壶好取暖,
下联是,冰雪三杯正驱寒。

————————————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