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里面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准确答案

子路的回答:假如一个有兵车一千辆的国家,夹处在大国之间,大国军队常来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勇武善战,并且懂得礼义。

冉求答道:假如有个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已经能够做到了,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小相。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装的时节,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先到沂水边洗浴一番,再到舞雩台吹风乘凉,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扩展资料

《论语》以少见的篇幅记载了一个“吾与点也”的著名故事,体现了孔子运用问答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在交流探讨中加以引导的教学特点。子路所答,意在强国。冉求所答,意在富民。公西华所答,意在教化。

这三条,虽然都是孔门学问之要义,然而都属具体政事。孔子对于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说未作评论,是因为,孔子是把四位弟子的志向当作互为补充、步步深入的整体来看的。治国之道,必先强国、富民,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文明程度。

然而,最终的目标是要使民众享有幸福快乐的生活。曾皙所答,不是具体政事而是为政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展现了一幅大同世界中的美好和谐的生活景象。

用清人张履祥在《备忘录》中的话说,曾皙所说反映了尧舜三代治世"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的景象,和孔子向往三代的志向相契合,引起孔子的慨然兴叹呢。

正是这场讨论的点睛之笔,反映出孔子之志重在天下归仁,百姓安宁、幸福、和谐的终极目标,而不在一时一事之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论语·先进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4
人生志向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 《论语·先进》里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