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控矿因素

如题所述

地质构造是地壳变动中能量释放的主要方式,它导致了地幔及下部地壳物质向地球表层的运动,它不仅是岩浆上侵的传输通道,而且也是含矿热流体汇聚和上涌的传输通道,因而它与成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控岩和控矿两个方面。

(一) 控岩作用

矽卡岩矿床与岩浆岩的亲缘关系表明,构造的控岩作用对于矽卡岩型矿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作为控制深部岩浆上侵通道的导岩构造和作为岩体就位的容岩构造,查清导岩和容岩构造对于寻找成矿母岩和矽卡岩型矿床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导岩构造

正如本章第一节所分析的,该区存在一组印支期形成的近东西、近南北向的共轭剪裂带,它不但控制了月山岩体的形态,而且也是控制月山岩体自深部母岩浆房上侵的导岩构造。岩浆在内力或压应力作用下,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自北东向南西方向沿断裂带上侵,在浅部由于压力逐渐减小,沿断裂带呈四枝状侵入就位。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使得四枝的规模不同,成矿条件也不同。

2.容岩构造

共轭剪裂带不但是岩体的导岩构造,而且也是重要的容岩构造,这一点可从岩体的形态得到证实。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月山岩体更重要的容岩构造应该是发育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层间虚脱构造。

由于共轭剪裂带的存在,限制了百子山背斜的发育,其北东倾没端地层也呈近东西展布,是构造应力最易释放部位;而月山组白云岩和角砾状灰岩含有大量硬石膏,在一定物化条件下,容易发生溶解和流变形成构造软弱。因此,在印支期区域北西—南东压应力场作用下,导致中下三叠统层间滑动和虚脱,为月山岩体(东枝)就位提供了有利构造条件,为重要的容岩构造。这一点可以通过岩体东枝形态得到证实,1∶1万地磁延拓资料表明,月山岩体东枝形态为北东走向、北北西陡倾的岩墙状侵入体。

(二) 控矿作用

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导矿和赋矿(或容矿)作用两方面。

1.导矿作用

根据矿区构造演化发展及矿床(体)分布情况,本文对导矿构造仅作如下推断:本区主要导矿构造为成矿期发育或活化的南北向左行韧性剪切带,在地表或浅部表现为南北向左行走滑断裂。从现有资料分析,区内导矿构造至少有两条:一条位于岩体中心,是共轭剪切带的南北向断裂带在成矿期活化的结果;另一条位于岩体东枝部位,它形成于岩体侵位之后,是形成东枝矿体(包括安庆铜矿床、东马鞍山矿床、马头山矿体)最主要的导矿构造(图5-1)。其主要依据为:

1) 图5-11为月山岩体航磁ΔT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东—南西向构造岩浆岩带的航磁异常发生两次明显的左行扭曲,显示出剪切膝折现象,左行剪切带不仅穿切北东向侵入体而使其移位扭转,使岩体形态在此发生弯曲(由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

图5-11 月山岩体航磁ΔT等值线图

2) 通过岩体中部的南北向断裂带铜铁矿体呈线性密集分布,表现出导矿构造的特征。

3) 安庆铜矿成矿流体流动方向为自东向西,证明形成矿床的导矿构造在东部,其位置与图5-11推断的位置相吻合;

4) 矿区南部发育有大量煌斑岩脉,呈南北向密集排列,有可能是该构造多期活动结果的表现。

2.赋矿构造

(1) 岩隆中的局部隆起与矿化赋存的关系

月山东枝岩体由于近东西向剪切断裂及层间虚脱复合控制,其形态表现为一条近东西向的岩隆,岩隆顶面形态呈现出波状起伏的特征,从月山岩体东枝走向剖面图(图5-12)可看出,在岩体偏东部,存在一明显的岩体向围岩的脊状突起———岩脊,岩脊位置与南北向剪切带位置基本一致。脊状突起的中心部位基本无矿化,矿体主要分布于岩体脊状突起的两侧,而且西段矿化明显较东侧为佳,可以认为,安庆铜矿矿体赋存部位为岩体的脊状突起部位(岩隆中的岩脊),而矿体围绕岩脊呈发散状分布。

图5-12 月山岩体东枝走向剖面图

岩脊形成原因可能与百子山背斜或其次级褶皱的枢纽隆起有关。

(2) 主要赋矿构造

综观矿区内矿床 (体) 的赋存及形态,矿体的赋存除与次级褶皱(西段的西马鞍山背斜和东段的东马鞍山背斜) 有关外,主要的赋矿构造是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裂隙对小矿体的控制作用较明显 (如安庆3号矿体)。

接触带控矿表现形式 已知矿床 (体) 主要赋存于东枝岩体南接触带,接触带的形态直接决定了矿体的形态,容矿部位处于接触带弯曲处,接触带总体走向近东西—北北东,接触面并不平整,呈现出内凹外凸的特征,平面上表现为近似“N”形,在纵向上,受层间虚脱及东西向剪切断裂复合作用形式不同,而不同部位其形态也有所差异。接触带在西段表现为向岩体突出的楔形,其矿体形态表现为一“舌状体”,如马头山矿体和安庆1号矿体的0线以西部分;接触带在东段呈现出陡“S”状,控制的矿体也相应呈“S”形。与南北向左行剪切带联系起来看,弯曲的接触带是剪切褶曲的表现,褶曲转折部位的鞍状剥离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构造。

接触带控矿机理及控矿接触带条件 对于同一岩体,并不是所有的接触带都成矿,这取决于岩体侵入时的边界条件和构造活动情况,由于围岩条件不同,月山岩体各枝发育程度不一,其接触带矿化特征也不同,这就说明,接触带只是一种较好的容矿构造,其主要岩性为渗透性良好的矽卡岩,再加上接触带本身就是一种构造虚脱带,因此在成矿过程中有利于热液传输,其成矿条件的好坏取决于接触带形态、围岩条件和各种构造的复合。对于月山矿田来说,其控矿接触带条件可以归纳为:

1) 围岩中发育有各种层间剥离带、断裂构造、叠加褶皱等有利的构造类型;

2) 邻近岩体侵位中心及侵入前缘带,存在有利于发生热流变的南陵湖和月山组一套含膏碳酸盐岩地层,以及有利于发生屏蔽效应的铜头尖组细碎屑岩地层;

3) 成岩后构造活动比较频繁,致使原始接触带构造整体或局部受到扩张和改造,为成矿流体的渗流和有用组分堆积提供有利贮矿空间;

4) 接触带形态复杂对成矿有利,在岩体凹凸部位的接触带,尤其是被岩体包围的半岛状或舌状接触带构造的前缘是成矿最有利的部位。接触带产状陡处一般较缓处好,平直接触带无论产状陡缓对成矿均不利。

安庆铜铁矿床就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平面投影看,控制矿床(体)的接触带是一个向北突出的大理岩舌状体构造,从垂直剖面上看,东部接触带呈“S”形,西部接触带则为反“S”型或舌状体。接触带形态、产状如此复杂,显然与岩体顶面形态及构造活动有关。

矿床主接触带特征 1号矿体主接触带产状变化规律为沿倾向方向,接触带总体北高南低,显示主接触带倾向南;最高点位于北东角,最低点位于南东角,显示出接触带在东部产状较西部陡;沿走向方向,从东向西接触带表现出向西、向深部侧伏的趋势;

接触面顶面形态特征为接触面并不是一个平整的面,其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波状起伏的特征。自东向西相间分布着至少三个隆起带和坳陷带,其方向为北北西,隆起带之间的距离300~400m;在总体向南倾斜的背景下,在南西段近中部存在一明显隆起区,显示出接触带平面形态呈一马鞍状,其鞍部位于接触带的中间。正是这种接触面的不平整,控制了矿体的赋存和矿化富集(图5-13)。

图5-13 1号矿体主接触带顶面立体示意图

2号矿体接触带是1号矿体接触带的向西延续,它也同样表现出与1号矿体接触带相类似的特征图(图5-14)。只是其顶面波状起伏程度不及1号矿体接触带,正是这种差异,造成其矿化富集程度不及1号矿体。

图5-14 2号矿体主接触带立体示意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