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中,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还是先订重要性水平

如题所述

审计的流程为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

在确定总体审计目标时 就要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了 但是这个跟舞弊有关,不会牵扯到重要性水平

在确定审计计划时 要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会考虑重要性水平 如果实际金额高于或者接近重要性水平 那么认定为重大错报风险 进行进一步审计程序

重大错报风险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重要性水平只是为了服务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

所以这完全不是两个概念 比如类似与应收账款 不用确定重要性水平就知道它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因为这个是经验上发现的 这个项目的风险大,只是在订了重要性水平后 如果实际还是超过了重要性水平 那么就用进一步审计程序 比如抽样改为详查 或者增加样本数量

而类似与股本这一类风险较低的的 一开始不会评估为重大错报风险 只有在订了重要性水平以后,如果实际金额高于或者接近重要性水平 那么认定为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进行进一步审计程序

手打不容易啊 鄙视复制党!!

不想理楼下了 自己去看看审计准则 准则要求在所有审计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追问

重要性水平是在审计计划的时候订的吗

追答

对啊 但这和重大错报风险没有关系 因为重大错报风险是可以识别的 例如我说的应收账款 营业收入等等 这些项目一开始就被识别为有重大错报的风险,

还有 你得知道重大错报风险的意思 是注册会计师在财报存在重大错报而没有识别出来的风险

所以说 在你知道这个项目有重大错报风险以后 会用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就要考虑风险的重要性 如果重要性水平高 那么可接受的错报就大 样本就可以少 这样你懂了么?

追问

哦哦,重要性水平是在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里要用到的是吗?

追答

会用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3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下列环节提供重要基础:(参见审计准则第1211号 应用指南)
1、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确定重要性。
(个人理解:因为确定重要性的方法通常是选取一个基准*百分比,在考虑选用哪个具体的基准时,需要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如所处行业、生命周期、所有权结构、财报使用者特别关注的财报项目等,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是站在财报使用者的立场上作出的。)
计划审计工作时,对重要性作出判断,以便为下列环节提供基础:(参见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8号)
1、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与范围;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个人理解: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流程是:先识别出错报风险,再评估这些风险的重大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再针发生可能性高的重大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如何判断风险是否为重大?需要确定重要性(包括整体重要性、认定层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有一个金额上的判断,便于更多关注性质恶劣、金额较大的这些错报风险。也就是重大错报风险。
但是需要结合在审计工作中所陆续获取的新信息来更新重要性水平。比如原先使用的预计的基准的数据,后来报表实际数据出来了,这时需要调整基准数值。比如后来获取到财报使用者特别在意某个报表项目,为此需要调低征对这个报表项目(也就是调低认定层)重要性。
第2个回答  2012-12-29
楼上都扯淡。。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必须要通过重要性。。。。

没有重要性如何评估错报是是否重大。。

从审计流程上也是,先制定审计计划,这里面就要制定重要性水平,后面才是风险评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