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思想害了中国几千年

如题所述

其实,儒家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只是孔子把儒家思想变成了一个学派。

而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完善,并定下基本盘。后来的人,有根据思想去制定政策教条的,有解释阐述这些思想的,有根据时代扩充思想外延的。

但无论是政策教条也好,根据封建王朝做出的“纲常”解释也好,或者是一些外来的扩充,都不能算儒家思想,只能算副产物。

今日,被我们广为斥责有毒有害的,多数是些“副产物”,而非“儒家思想”,比如耳熟能详的有毒教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三从四德”。

这两种说辞,在儒家的思想基本盘里,明明是“父慈子孝”,“夫义妇听”,讲求权责对等,绝非单向利益输出,以及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榨。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有没有毒,还得看时代背景,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下:

    农业+相对落后低效生产,决定了以家庭、家族、宗族为一个经济单位。

    这些经济单位,又形成了以血亲宗族结构为主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最终产生了“家天下”的统治者。

    以上,就是我们教科书上常说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

    在生产力基本只能解决温饱和穿着的时期,这种社会结构无法称之为“错”。

    现代人也很难体,那时的生产有多低效,随便举个例子,反正小编是坚决不要穿越的。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来说做衣服吧,汉代织布速度,一匹在一日左右,幅宽0.5米不到,长度10米左右,一匹布大概只能做2.5件成人上衣,小编手工缝过汉服上衣,扣除正常家务,做一件简单的单层上衣,大约需要3~4天左右。

    更别说,纺织前期还有很多工作,所以说,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宗族制经济体,是没什么大错的。

    而儒家的思想,也是以亲缘为出发点去构架的,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所以儒家思想所阐述的就是,一个人在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下,个人如何去面对处理自身、家庭、社会、天下这四者的关系。

    既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提出的“君轻民重”,也是以“父母爱护子女”的心态去提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作为正常父母,肯定是把孩子看得比自己重要些。

    所以,在生产力低效的阶段,儒家反而是先进的思想,先进到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诸侯肯采纳,个个看到“君轻民重”都摇头Say No。

    直到汉朝统一天下,需要稳固“家庭”、“宗族”这些经济实体,儒家才被大力推行,且行之有效,直到,生产力变化到一个临界点。

    所以,现今社会,如果再全盘采纳儒家思想,坚持缔造一个封闭社会,这显然是有毒的。

    人有毒,再好的东西都是白搭。

    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跳出时代局限性。

    虽然我们说,现代社会,全盘采纳儒家思想是不可行的,但部分思想还是可以用的。

    比如上文提到的“君轻民众”,虽然孟子是以一个“爱民如子”,上对下的角度去说的,但仍然点出了,治理国家治的重点和关键在“民”。

    再者,儒家经典《大学》篇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到今天依然是一个正确的步骤。

    大家都痛恨法西斯,战争狂魔,可见一个不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自身缺陷严重的人,既是才能再高,最终也是会出大问题的。

    就算不站在国家的角度,现实生活中,大家总会遇到一些情况,一个明明看起来不错的制度,或者项目,最终因为各方利益角逐,而荒腔走板。

    再比如,火药的发明,中国拿来做烟花,诺贝尔拿来做炸弹,现在科技更加发达后,可以做火箭,也可以做武器。

    当然,做武器也不能说是错,关键还是看人。

    所以啊,人有毒,再好的东西也是白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0
差不多,儒家学说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虽说其中礼乐射御书说有关于武的成分,但是长期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不鼓励不提倡。儒家学说主要是品德修养,尊师重教,服从君主制,尊重父权君权,克已私欲,遵循古法,修身养性,要求人们温文而雅,相敬如宾。可以看出这种种礼法教义都和血性,尚武和反抗压迫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背道而弛的,总之,不提倡就是边缘化,就等同于压制。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是普通人家能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可是考的都是古代圣贤的四书五经等学说,和武没有任何关系。唐代设过武举但很快被废除,长久以来只有文弱书生才有可能考举功名,古代文人雅士一直以品诗弄文,游山玩水,夜夜笙歌为乐,根本没有人想到去学武强身健体抵御外侮,自然而然国人的血性就流失了,不但血性没有,连自我奋斗的进取心和独立个性的精神也渐渐磨灭掉了,解决问题在儒家学派指导都是靠关系而不是想着独立解决。在日本武士道,西欧骑士精神盛行的时代,中国文化越发显得没有血性。参见西游记里国人英雄形象孙悟空,最后取经路上碰到个历害的妖怪都打不过就想着请神仙菩萨来帮忙,解决问题完全不是靠自己能力而是靠关系了。最后你会发现孙悟空的武艺越来越差最后彻底沦为了关系户。而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呢,整部作品却充满了血性,主角五小强遇到强敌打不过时他们的师傅甚至就坐在旁边袖手旁观也不上前帮忙,不断磨练提升自己,靠自己能力解决问题,不向任何强者和命运低头贯穿了整部作品文化。这样的立意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这样的血性,很显然儒家文化没有提供这样的土壤,甚至起到了打压作用,这是儒家文化不能抵赖的。
第2个回答  2018-01-23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先生的名著《中国人的素质》中有一章专谈中国人缺乏同情心,他说:"中国人对别人所受痛苦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任何别的文明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这本书写于100多年前,过了100年,中国还是没有改变,中国人还是没有改变。鲁迅先生写《药》,写《阿Q正传》,分析这种无血性的民族性早已成为经典,但是经典往往意味着名气大,读的人少,明理而后行者当然也就更少。那位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这句话让中国人难受,可是弄不好它还会不朽--如果我们不懂得改变民族性的话。

鲁迅的分析具有直观的洞察和深刻,但是没有指出国人民族性中这些彻骨的萎缩到底是因为什么。是什么造成了国人如此没有血性,像行尸走肉一样地蝇营狗苟,灵魂死绝,毫无生气?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在历史上经历了那么惨烈的几千年,可是教科书里只让人记住那些微不足道的辉煌,而不敢正视先祖和自己犯下的罪孽?

一个民族不敢回头凝视、省视、审视自己的罪恶,这种罪恶就会成为家常便饭,成为历史的癫痫。这个民族有个被尊奉的圣人叫孔丘,他教导门徒时发明了避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他写历史也就用上了这个发明--为鲁国讳,于是讳来讳去,真相就被讳光了,可以不讲理,只要有讳就可以不讲,中国人不再求真,只求安,不少人常常误以为中国传统追求和谐,那都是写纸上当不得真的,中国人真正求的只是安稳,为尊者、贤者、亲者讳,就可以让他们逍遥理外,让他们这些权势者安全地侵害弱势者了。

都说中国人的冷漠、无血性是因为奴性重,奴性重则是因为专制传统太深厚,这也只是皮相之见。因为我们更要问的是为什么中国人专制传统那么深厚?因为中国人不求真,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才是中国人一切问题的总病根。没有信仰就不会生发出追求自由的信念,不求真就不会较真,不会较真,没有自由理念,那就只有一条路,被强权者奴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中国人在奴役中生生死死,没有生命的川流,只有一滩死水。因为没有信仰所以被奴役;因为没有信仰,所以被奴役后无法翻身。在奴役中生存的人,不存在真正有尊严的生活,因此一切事情都只有和稀泥,说穿了就是不讲理,最多讲点礼!讲点面子--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性的本能,这面子就是在奴役中生存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自尊后的变种怪胎,于是它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尊严,一个假冒伪劣的尊严,侵蚀民族性中最后的奴役避难所,并且成为专制的维护者。没有了信仰依托的礼,至多也就是个面子的代名词,于是礼就变成繁文缛节,毫无生气专门把活人变死人的枷锁,梁实秋讽刺鲁迅说,礼并不会吃人,可是他不知道丧失了信仰的依托,人们失去了自由理念的追求,那些礼束缚乃至吃人还不是顺理成章的吗?而没有信仰的人、没有自由信念的人是难以摆脱这些羁绊的,在巨大的强力面前他们不可能有反叛的勇气,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反叛什么,这种没有灵魂的生存天长日久随着文化血液弥漫到绝大多数国人身上,于是最后国人身上留下的不再是血性而是奴性--在一切强力面前的下跪,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
第3个回答  2018-12-05
唐末尤其宋开始腐儒祸国殃民上千年,北宋,辽,金,南宋,明,皆亡于腐儒
第4个回答  2018-06-29
看看宋朝和明朝的重文抑武,那个时间从军的人地位是最低的,而且往往提出和亲的,就是那些熟读儒学的那些文人(虽然明朝没有和过亲)。文人抱成一团,那么皇帝只能扶持太监或者军方来制衡,而且这两方还是在文人面前处于下风。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开始不断打压其他学派,害怕他们影响自己的地位。
看看古代学儒的懂治国的又有几个?大多数都是那些酸儒,国家的蛀虫罢了(除了少部分那些真正懂治国理政的大儒以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