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什么意思呀?

如题所述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意思是:做人不能忘本,当儿子不能嫌弃爸爸妈妈难看,而且即使是一条狗,狗狗也不会嫌弃家里贫穷而放弃这个家。
扩展阅读: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出自《偈颂九十三首》

偈颂九十三首

年代:【宋】

作者:【释梵琮】

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

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

野干鸣,师子吼。

八两斗斤,十升一斗。

不从他觅,须还自有。

犬不择家贫, 子不嫌母丑。

作者简介:

释梵琮,号率庵。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住庆元府仗锡山延胜禅院。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南康军云居山真如禅院。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有了见编《云居率庵和尚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 释梵琮诗,以辑自《语录》者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犬不择家贫说的是狗通人性,狗的听觉、嗅觉灵敏,易受训练,可守户、可助猎,忠诚老实,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民间流传着不少义犬救主的故事,主人家再贫困甚至身处险境它也不会离开。

后人就流传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成了一句俗语。这句俗语老百姓口头婵,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在他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但无论他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相依为命。

意思相近的古话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这是出自杜甫的《石壕吏》。这句话的意思是,家里面有了孙子以后,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穿过一件好衣裳。

2、“养儿方知育儿难”

在还未成家的时候,父母的爱我们接受起来理所应当,但是,某一日,成了家有了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当初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亲,对母亲父亲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俗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俗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偈颂九十三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2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意思是: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丑,家里的狗不嫌弃家里穷。

清·朱皤《万年觞》五:“老汉是刘伯温
家一个老苍头……前面已是黄杨岭了,我且急急赶回家去,咳!正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后人就流传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成了一句俗语。
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
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其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
但无论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
第2个回答  2022-11-02
你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意思是我们做人是一定不能忘本的,当儿子的人是不能嫌弃爸爸妈妈难看的,就应该像狗狗不会嫌弃主人家里贫穷而放弃亲情才是正确的,能够让家和万事兴的啊。
第3个回答  2022-11-02
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丑,家里的狗不嫌弃家里穷
后人就流传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成了一句俗语。这句俗语老百姓口头婵,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在他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但无论他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相依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