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如题所述

首先、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息,张贴一些有关读书益处的名人名言,像凯勒的“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等。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并让学生自己推选图书角的小负责人,建立班级借阅制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交换阅读,同时,集体到图书馆借阅,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对于平时喜爱看书的学生,不仅平时加以及时表扬,在学期末还授予这些学生“读书之星”的称号。
其次、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多都在家里,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和老师的遥控指挥,很难坚持长久。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所以可以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向家长发出倡议,让他们和老师共同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理念,家长们也肯定会支持这项读书活动。有了家长的监督与支持,许多家庭都营造了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课外阅读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了。
再次、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在学生读书成长的道路上,不仅要做到“好读书”,还要 “读好书”,所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取舍与辨别能力,家长们也有想给孩子买几本课外书,但不知买什么样的书籍比较适合?也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是把学生成功引向课外阅读的必经之路,作为老师责无旁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参考了一些学校的课外阅读考级制度,向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部分优秀的课外读物供参考。如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水浒传》、《朝花夕拾》等课外阅读书籍和名人传记,散文等智慧类书籍。在这些著作中,学生们可以追随大师的足迹,聆听先哲的教诲,领略名人的风采。这些书既能让学生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又能让他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让学生们“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就会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最后一点、激励语言的积累。在此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要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与此同时,利用早读、读书课、语文课的时间,开展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演讲比赛、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接龙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并在班内定期评比“阅读大王”、“积累明星”,使学生在阅读积累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满足感。

巴丹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让我们教会学生读书,真正让丰富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亮点,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本文仅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0
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可以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对于自己重视的事,我们一定抽得出时间。
有时间自己阅读并给孩子读书的人,同样也是拥有24小时;那些没时间阅读的人,却有时间盯着电视看球赛或连续剧,有时间讲30分钟电话,还有时间为一件小事跑遍整个商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24小时,只是用的地方不同。
尽早给孩子朗读。你越早开始,做起来越容易,效果越好。从襁褓中的婴儿到摇摆学步的娃娃,朗读内容主要是文句重复的书;随着孩子的成长,再增加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读故事时间,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朗读时,经常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朗读要有始有终。一旦开始读一本书,你就有责任把它读完,除非发现它是一本坏书。别让孩子在章节之间等上个三四天,却还期盼着他们能维持兴趣。
怎样引导孩子读书
让脑神经兴奋
这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书籍, 人在诵读时口腔、肌肉、舌头、气流等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多个区域的活动(特别是额叶、颞叶和顶叶),在诵读时还可以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达到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的状态。坚持诵读,大脑就会变得灵敏好用,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有利于记忆
经常地大量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表层到深层的记忆回路,记忆品质因而得到改善。深层记忆回路是和右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回路一旦打开就和右脑的记忆回路连接起来,生成一种优质“记忆”,甚至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怎样引导孩子读书
形成感知能力
研究发现,人的右脑贮存了500万年的信息,并且人有一种本能的感知能力。反复诵读能够激活人的感知能力,并能和右脑中贮存的信息形成共鸣,得到一种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并从中获得能量,进而把这些宝贵的感知浓缩和储存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发展,就会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影响和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
第2个回答  2022-10-10
首先、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
”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
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息,张贴一些有关读书益处的名人名言,像凯勒的“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等。
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并让学生自己推选图书角的小负责人,建立班级借阅制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交换阅读,同时,集体到图书馆借阅,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对于平时喜爱看书的学生,不仅平时加以及时表扬,在学期末还授予这些学生“读书之星”的称号。
其次、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多都在家里,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和老师的遥控指挥,很难坚持长久。
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
所以可以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向家长发出倡议,让他们和老师共同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第3个回答  2022-10-10
熟读

小学生学习写作,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模仿。因而,老师要选择合适的读物给学生,让学生有模仿的范本。 老师或家长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朗朗上口的优质读物,指导学生熟读。

熟读成诵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由此可见,熟读成诵是十分有效的。

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阅读时要带有充沛的感情,能够读出文章的喜怒哀乐,能够赏析体味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思结合

在读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顺利理清文章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深刻含义,一般而言,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其它一切内容皆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因为一些重点词句皆是围绕此展开。

教师怎样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真正引导、帮助、说服孩子,和他们有效进行沟通,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不然的话,如果引起孩子反感,敌对,孩子就不能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起到相反的效果。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呢?

要善于倾听,给孩子充足的机会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想法和事情发生的经过;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处境、框架、立场,体会孩子的心情,跟孩子们产生共情;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有个性的独特生命,而不是作为一名权威,对孩子进行指责、压制,孩子们如够被尊重,就能学会尊重他人。

不要尝试去讲道理,多让学生去体验,用事实说话,注意引导孩子进行情绪表达,从学生内部心理结构入手,去看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一些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跟孩子进行沟通,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第4个回答  2022-10-10

我觉得可以,大概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个书的内容,然后引发大家的兴趣,之后学生就喜欢激发他的热情,学生就喜欢看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