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知识整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 如何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作者:杨廷珺 一般人眼中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本文所说的“整合”,指在高考语文备考时,把所学的全部语文知识和所掌握的全部语文技能加以系统整理,疏通归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使自己能正确而又迅捷地解决复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在考试中顺利拿下各种难题。 语文备考时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整合,二是语文技能的整合。

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技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靠技能巩固加深,二者缺一不可,都不能忽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必须注意到二者各自的特点,采取和而不同的具体措施。

笔者以为:知识可用“字词句篇”四字归纳,技能则可用“听说读写”四字概括。 语文知识的整合 语文知识,虽然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但不外乎字、词、句、篇四字。

前人总结得好:“字(包括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字、词、句、篇,其实是一个整体,备考时一定要强化这种整体意识。

比如,复习字词时,要做到既能从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出发,牢牢把握常见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把握近义词的使用与辨析、成语(包含熟语)的理解与掌握等,又能正确辨识此字在此词中、此词在此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复习句子时,既要注意造句的规律,也要注意造句的技巧(实质上,这规律即语法,这技巧即修辞)。

就大多数情况来说,病句的病,多是用词的病和不合语法的病;而句子的优劣,则多与修辞有关。至于句子的通顺和得当与否、句子的排列和组合以及各种类型句子的相互转换、句子在文段乃至整篇文章中的地位、特殊句子的把握及鉴赏等,又涉及整篇文章的问题了。

当然,段的位置与组合,段与段的匹配与过渡照应,段中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使用,段的内部层次以及思路、段意的分析,段首句的安排等问题,以及文章主题、写作意图、行文思路、文章风格以及表达技巧、材料与语言等问题,都应该整合为一体。 举例来说,在复习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个考点时,面对一个具体的语句,既要看它用了哪些词语、使用什么标点、采用何种句式,还要筛选出它包含了哪些信息、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态度,甚至还可想想该怎样压缩其上下文语段的意思、可怎样扩展其内容,等等。

这样,就把字词、句式、标点、修辞、压缩和扩展以及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甚至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都包括了进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复习了知识,又训练了思维;既巩固了各考点的知识,又强化了语文的整体意识。

语文技能的整合 所谓语文技能,主要是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即既要善于对整体的一篇文章进行正确的条分缕析,又要善于把分散的材料整理为一篇优秀的上乘文章。

具体说来,这也可用“听说读写”四字来概括。要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一要加强训练,二要讲究方法。

训练问题,不待多说,至于方法,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考试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整合。

每次考完后,都要认真总结得失,以此提高考试技能和心理素质,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网络。 (2)抓复习点和得分点的整合。

属于记忆方面的考点,如名句名篇,可放在后期复习,复习早了容易遗忘;技能方法类考点,放在前期进行,如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建立错题本,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3)抓温故和知新的整合。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

需要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如记忆积累的名句名篇,可连线复习,分块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及最常见的固定文言句式,结合课文例句将这些虚词和句式的用法牢记于心;古诗中的“直接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以动写静”等常见手法,则多做一些针对性训练,把握其内涵、特点和意义。

阅读和写作的整合要作为重点来抓。在读和写的契合上,最好能做到有读必有写,有写必有读,要强化训练力度,经常进行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专项训练。

要借鉴“范文”,重新审视、评判自己以前写的成功作文,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同时,还可做一些“技术”练习,比如,换用对偶句或反复句,让开头更简洁有力;换用反问句或设问句,让文章更有气势和力度;换用排比句或比喻句,让文章更具文采;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厚度等。

此外,还得重视抓素材储备与临场运用的整合,把以前的材料集中起来,再次审阅,做好素材的储备。还可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总之,整合时既要注意从读的角度梳理,也要注意从写的角度认识,真正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做到:读,有写的借鉴;写,有读的再现。 总之,只要我们在备考时能够强化整合意识,切实抓好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就能纳百川以大海,融大千于一身;就能使我们的“海”,成为含量丰富、气。

2.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故事所有知识点,要全的

我这里有一些,但不是很完全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 《左传》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 诸葛亮 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1,《三峡》 郦道元 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 吴均 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 欧阳修 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1,《陋室铭》 刘禹锡 本文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或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2,《爱莲说》 周敦颐 本文借助莲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恶浊世风。

3,《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2,《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热情鼓励马君则要刻苦读书,意在说明:“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3,《论语》六则 孔子的这六则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篇,主要是谈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3. 谁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啊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有。

4.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种整合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于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开。

由于对新教材的编写缺乏了解,再加上受传统教材惯性思维的影响,老师们面对崭新的苏教版教科书,各种新问题随之而来。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正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何对新课程新教材有个宏观的认识,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进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整合以下几种关系。一、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上。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通过文质兼美的高品位文本、优化合理的教材结构和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注重人文内涵的熏陶,力图纠正传统课程的工具化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首先,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性实现过程中才得到体现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首先实现其工具性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会模糊它自身的学科特征,人们在上个世纪就有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的教训。

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体现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

它和工具性之间是和谐的融合,而不是机械的相加。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体现人文性,强调人文性还要不要去进行基础训练。

实际上这两种考虑都人为割裂了二者的关系。举例来说,我们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时,评点过程中,品读了课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体会了作者对北平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的无限热爱,这已经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

如果要再去专设一个活动,围绕热爱故乡的问题去展开讨论,岂不是画蛇添足吗?再次,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只重视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是要摈弃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样地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把三维目标提高到同等地位。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工具性,人文性就无法体现;舍弃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也将失去意义。

二、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关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立的共同培养目标引入三维的课程目标,即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单纯从知识技能一个维度制定目标的倾向。这些要求,与过去的大纲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进步。

尽管教学目标要求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陈述,但老师不能机械地每堂课都要按照三个维度去设计,而应仅把三维目标当作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及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确定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整合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只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主动地获取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只有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无限地发展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把三个层面的目标割裂开来。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脱离一定知识而形成能力和脱离一定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并非每堂课都要完成上述目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应有所侧重,也要考虑上述三维是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

三、关于三种呈现方式的整合关系《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引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地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新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这些要求,力求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形成了“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究”三种全新的呈现方式。

三种呈现方式的关系是彼此交叉相融,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5. 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