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太宰治《惜别》里的鲁迅的形象

如题所述

太宰治《惜别》里,其实他描述的鲁迅的形象是“注入了太宰治灵魂的鲁迅”的形象。

《惜别》这本小说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以鲁迅为主人公的作品,同时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多数也都来源于鲁迅先生的真实经历;小说以鲁迅先生在在仙台学医为故事背景,描写的也是鲁迅先生在求学时候的真实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主要表达的情感却并非是来源于鲁迅先生自己,而是来自作者太宰治。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的无赖派作家,写作风格也都以“丧”为主要基调,在小说《惜别》中,太宰治也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只是在用一种独立、纯洁又充满善意的态度,来呈现我心中那位年轻的先生。”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太宰治的这部作品更多的是来源于他的主观感受,而非以绝对的、真实的客观情况出发,因此,在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鲁迅形象其实真实的灵魂来自于太宰治他自己。

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呈现一些批判性的特征或者怀念性的特征,尤其是在鲁迅先生自己回忆往年经历的作品,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呈现的是一种有趣味的情绪;而太宰治笔下的鲁迅,是没有这种趣味性和正面性的,更多的是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孤独、无奈和愤怒,因此,小说中的鲁迅其实是极具太宰治的特色的。

事实上,作家们在写小说的时候,很少有完全按照客观事实来描写的,更多的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自己脑中所想、心中所悟的东西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作者:咻哔嘟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47226/answer/819923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太宰治应当是不存在政治立场的情况下写周先生的。即使他老老实实地说:

“这本《惜别》确实是应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的请求进行创作的小说。”



“最后,无论如何我想说明的是,这个工作彻底地是由一个名叫太宰的日本作家自由书写的,情报局和报国会都不曾拘束我的写作,甚至没说过一句罗嗦的话。而且,我写完把它交到机关后,他们只字未改地通过了。”

应该也是实话。这里顺便嘲讽一下国内作家写伟人传记的状态。

比起其他日本作家写成皇皇巨著、名著一般的鲁迅传记(小说?)。太宰治着眼于鲁迅还未成鲁迅之前,作为“周先生”,在日本求学的经历。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用教科书般的眼光看文中的周先生(鲁迅),因为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周先生”——

他不是那种横眉冷对,随时一副气呼呼,苦大仇深的样子。而是在对话中用着乡土口音,激动时混杂着德语,被“我”建议用全日语交流,便“突然变得腼腆起来,换成了一副很平稳的语调”。

而且他还有点日本青年的口气,完全不似大清国的留学生,倒像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这里应该是太宰治没有过度抠人物性格、说话语气造成的,也可能是我看译本,有些误读而造成的。)

他也不像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在任何军阀、政党下都能吃得开,洞察人性,明哲保身(此处没有贬义)的文豪。太宰治认为“周先生”的社交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些涉世未深的感觉。

另外我想说,太宰治有一段写二十四孝,“我”问周先生“全知道吗?”,周先生表示“不全知道”。这应该不太可能,鲁迅的杂文中讲过几次二十四孝,而且那个时代的文人,不可能不全知道吧?这应当可以肯定是太宰治的功课没有做够了。

除了这些区别以外,太宰治写周先生在日本的故事,基本上是脱胎于周先生的 藤野先生 。所以就故事而言,与常识并没什么很大出路。

最后重复一遍:

太宰治写的是鲁迅未成鲁迅之前的“周先生”形象。切勿代入常识中的鲁迅形象去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