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鲁迅和梁实秋的几场论战,应该如何评价?

如题所述

我认为鲁迅和梁实秋之间的第五次辩论是最有价值的一次。为什么说它有价值呢?主要是双方都在围绕文学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什么尖锐的讽刺和人身攻击,也没有什么人事纠纷和党派之争,相对来说比较少。双方都在围绕文学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场难得的、有价值的争论。


争论的起源是梁实秋的一篇文章,名为《文学批评之争》。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用。比如,文学批评不是文学攻击,文学批评不应该是功利的,批评家和作家应该有鉴赏力,文学批评有固定的普遍标准作为批评标准。并指出,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普遍的人性。人性是否具有普遍性?


一般说来,普遍人性的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例如,在古代,孟子的善性论和荀子的恶性论,以及司马光的善恶观,都是对 "人性 "善恶的讨论。当然,还有一种理论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普遍抽象的人性的存在。它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到对人性的正确解释,从而断言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越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种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种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性,这是真的吗?读者应该自己决定。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你也一样。" 这是当今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使双方的交流更加融洽。然而,在中华民国的文艺界,如果彼此意见不一致,可能就不那么简单了。所谓政治上的对手,文学上的对手。在中华民国的文学界,鲁迅和梁实秋的九年之争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从1930年开始,这场争论产生了100多篇40万字的文章,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治理论等诸多方面。梁实秋是个地道的官二代,从小就很聪明。21岁时赴美留学,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彼得-怀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6
几场论战有专门针对梁实秋"不满于现状"之说的,有针对梁实秋确实存在的精神"贵族化"倾向的。也有并不针对什么具体问题,只是行文中兴之所至顺便捎带上的。而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的矛盾更为深化的另一个分歧,是由对翻译的不同看法产生的。如果论争被严格限定在以上的范围,双方虽然都动了肝火,使论战意气用事的色彩不免过浓了些,但总的说来,论战还是文艺家在文艺范畴之内进行的。但是,由于这场论争是在范围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背景下展开的,随着论争的深入,不仅范围在逐步扩大,而且性质也在微妙地发生演变。最后,不同文学思想的争论终于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从而变得愈加复杂难辨。
第2个回答  2022-01-16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想在此碰撞,精彩纷呈,鲁迅与梁实秋的这场论战激发出很多光彩夺目的思想。引领了思想的创新与进步。
第3个回答  2022-01-16
我觉得这几场论战令人印象深刻,也可以看出鲁迅和梁实秋都有很强的文化素养。
第4个回答  2022-01-16
鲁迅和梁实秋都是民国时期知名的文化代表人,二人的思想都非常有批判性。这两个人也进行了很多次的文化交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