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何能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长期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

如题所述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后一课》取材精炼,文字简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没有废话,没有闲文,这两千字可说是字字有作用,并且在字里行间蕴蓄了无限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课》作为课文,被收录进中国初中语文教材中。

《最后一课》的结构十分紧凑,作家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品以一个孩子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作为结构的中心线索,从他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也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

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描写了小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奥塞老人的爱国热情和他们的感人形象。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地流露出来。

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也发展到了高潮,并急转到了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也升起了激情——这样的
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5

普法战争爆发后,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年幼的孩子,他们都是如此爱国!他们感动了我们。《最后一课》讲的是普法战争中普鲁士被强行割让的一所农村小学。这是跟母语说再见的最后一课。它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家乡的深切向往。


1.《最后一课》的意境

《最后一课》内容简洁,主题清晰,结构紧凑。每个段落和句子都与主题密切相关。没有废话和无聊的写作,里行间蕴含着无限而深远的意境。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方斯·杜德的短篇小说。它最早发表在1873年的《黑曜石的故事》中。


2.《最后一课》的人物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教室是连接故事中每个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朗西斯、哈梅尔先生和小镇居民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一场巨大的民族悲剧在一间小教室里完全展现出来。


3.《最后一课》的主题

笔者认为,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制令是剧情发展和人物展示的关键。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描写了小弗朗索瓦、哈梅尔先生和奥瑟老人的爱国热情和感人形象。爱国主义的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自然流露出来。

随着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也发展到高潮,并转为结尾。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每一个读者的心也都激情澎湃。这样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

第2个回答  2019-09-21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非常适合做教材。
第3个回答  2019-09-21
其中表达的对于母语的感情令人动容,笔者小时候也被感动过。普法战争之后法国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似乎绝大多数人从来不会怀疑其真实性。
第4个回答  2019-09-20
都德的《最后一课》,很有教育意义,警示当代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