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年随杨帝建造的大运河,是有利,还是有害????

相当年随杨帝建造的大运河,是有利,还是有害????
还是两者都有?为什么???

京杭人运河的开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吴王阖闾为了向西扩张势力范围,下令开凿自太湖直达长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京杭大运河,全长八百里,是谓江南大运河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敕令开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全长八百里,是谓江南大运河
  
  
  运河自北而南,逐渐洞悉了江南人的脾性,变得缓慢、低沉、轻言细语。运河一入江南佳丽地,桀骜不驯的水流一改往日的坏脾气,仿佛不是沿着河床在流淌,更不会与激越的船体,与黝黑威严的两条堤岸进行殊死的辩论,而只是一味地——滋润。运河报恩似地润泽两岸的桑林、水田、以及近一千四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人民。运河自我家门口流过,千百年里没有变幻过模样,连她的嗓音都没有变过。运河喃喃的低语,惟恐惊扰了我们的旧梦。运河从来不需要睡眠,哪怕在最寒冷的冬天,别的河流全然封冻了,她也不会在冰冻的梦中沉沉睡去。相反,运河总是拍着我们的鼾声悄然远去。运河即使流经我的家门口,来一个直角转弯,也不会留下过多的旋涡。在运河书写的那一页白纸上,我很少听到类似于沉船等重大灾难发生。运河像一条冗长、黝黑的布匹,将多少个世纪里消化不了的刀剑温柔地缠绕着,磨去了它们的愤懑、忧伤、锐气;也像一道触向空茫的歌吟,穿过田野、村庄、牛背上的日与月;穿过隋炀帝宽宽的水袖、吴歌的恋曲、石拱桥的身影、笛孔和木犁……。运河劈开了将近一千公里的中国大地,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南北大动脉,她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事关一个国家肌体的健康。在古老而寂寞的浆声灯影里,是木讷的运河成全了百姓对于京城的向往;在吱吱呀呀的一把木橹上,寄托着他们无穷的向往。运河的每一片帆影,每一个涟漪,都有一个关于远方和未来的梦想。我记得黑白年代里一艘艘船的翅膀,怎样带走了童年一双好奇的眼睛;还记得纤夫们弓着腰艰难行进在运河塘上的一连串“杭育杭育”声……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江南是莲花般不胜娇羞的一位姑娘,那么运河始终是挂在姑娘雪白脖子上的一条项链。运河把江南所有灵性都衬托出来了。由于运河,所有江南的事物都沐浴了水的光泽,整个繁花似锦的江南在少女的一轮秋波里活动起来,精神起来。运河是少女眼睑上的一弯眉毛,尽管她的美半是人工的,是经过修理之后的齐整,却又天然地带有江南女子特有的妩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运河不仅作为一项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还作为一项东方文明的古迹横亘在我们面前,还在活生生地和当代进行着对话……我知道,多少个宁静的昼夜,在江南八百里狭长的运河水面上,曾经横卧着数量众多的单孔或多孔石拱桥,这些石拱桥连同它们水中的倒影,像一枚枚精巧的戒指,戴在纤细修长的大运河的手指上,精美绝伦,美不胜收——而有关运河的故事,因了这一枚枚戒指,在过去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着,绵延着,从来没有断绝……但是,随着这些美丽风景的荡然无存,有关大运河的当代故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运河蒙上了一层粘稠的机油味,在载沉载浮的烂菜叶子上面,在到处漂浮、不可断绝的白色污染物中悄然饮泣,默默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