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大师为何发愿撰写新疏并顺利完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如题所述

在大历三年,代宗皇帝下诏,邀请三十一岁的澄观大师入宫,与大辨正不空三藏共同在大兴善寺从事译经活动,澄观被授予润文大德的称号。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共翻译了一百二十卷经典,七十七部作品。一日,代宗亲自主持佛经研讨,澄观大师的回答如泉涌般流畅,深入浅出,使代宗顿悟内心,视其为师,行弟子之礼,给予极高的敬重。


大历十一年,澄观游历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随后又前往峨眉山拜见普贤菩萨。回到五台山大华严寺后,他专心修持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邀,开始讲解《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在崇福寺也阐述了华严宗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澄观一直在大华严寺驻锡讲经。


澄观发现华严旧疏虽繁复,但未能充分阐明佛法深义,因此立下誓言撰写新疏。建中四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一位金人,矗立山岳间,澄观伸手抱持,金人入其腹中。醒来后,他欣喜若狂,认为此为光明遍照的象征。为庆祝这一时刻,他举行无遮大会。次年,他依据《华严经》旧疏,继承贤首大师的思想,以四分科法阐述“十玄”宗义,历时四年,终于在贞元三年完成二十卷新疏,即今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新疏落成后,他设大会宴请千僧庆贺。春天四月,应大华严寺住持之请,澄观开始公开讲授新疏。


在讲经过程中,天空中出现了祥云,久久不散,人们惊叹其佛法的非凡。澄观还为弟子僧叡等百余人编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四十卷和《随文手镜》一百卷。后世将这些著作与经疏合并刻版,称为《华严经疏钞》,并将澄观尊称为“华严疏主”。


扩展资料

清凉大师,讳澄观,字大休,(738—839)唐朝人,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 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 20岁遍访名山,曾依醴律师、昙一律师学相部、南山律,依玄璧、慧量法师学“三论”,从湛然大师习天台宗义,从慧忠、道钦禅师学牛头禅,从慧云禅师学北宗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