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吃肉等于吃死去的亲人,可佛教一开始,只能吃乞讨的食物呢,不能分荤素,那和尚天天讨到肉

就天天吃自己的亲人了??天天造恶业了??

佛教最初流入中国,是允许吃肉、允许结婚的。现在东南亚、日本的佛教,还有“藏佛”都是如此。由于梁武帝的提倡,日后中国僧人才不吃肉。“吃肉等于吃死去的亲人”一说完全没有依据。释迦摩尼明确否认灵魂存在,自然也否认了轮回存在,当然不会”吃死去的亲人了”。印度早期僧侣进行乞讨活动,是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认为僧侣从事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所以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

1,关于吃肉的问题。
实际上,汉族佛教徒吃素,这在世界佛教史上是个很特殊的现象。迄今为止,除了我国汉族佛教徒之外,包括我国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内的世界各国(例如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等国)的佛教徒仍然都是吃荤的。从戒律角度来说,佛教并没有硬性吃素的规定。出家的比丘戒和在家的居士五戒都没有这种规定(只有在梵网经菩萨戒里面的有,属于轻戒,而其他版本的菩萨戒里则无.如西藏用的瑜伽戒本),在佛教里,一般信徒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大乘佛教赞叹吃素的行为并提倡吃素,但并不是硬性规定。

  我国汉族佛教徒吃素的传统始于南北朝,以前的佛教僧侣,一般都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他决心要改变这一习惯,最后勒令僧尼一律素食。
佛学大师季羡林考证:印度佛教原来是吃肉的,受到白衣非教徒的讥讽,佛祖因而制订律条,禁比丘食美食。
“荷兰学者克恩讨论过吃肉问题,...,雅利安人最初是吃肉的,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想法:不吃肉是有功德的(verdienstlich)(这种解释没有搔着痒处——羡林)。佛允许和尚吃鱼肉,但是条件却令人费解(unverst?ndlich),条件中没有包含着生病。婆罗门允许吃鱼肉,苦行者不允许,他在这里引用了一些法论的说法。波罗提木叉(Pratimok sa)禁止吃肉和蜜,说明这些律条制订时,苦行者们不愿脱离时尚,愿意被人们视作高贵者(rya)。吃肉和蜜容易惹起人们的讥讽和闲言闲语。不吃牛奶,说明释迦族子比婆罗门苦行者还要严厉。印度人自己承认,少吃或不吃肉类食物的习惯是在佛涅盘以后才兴起来的。在古代诗歌和法论中,可以找到很多圣人们的故事,说明他们是吃肉的,甚至亲手杀牲。吠陀时期,杀牲祭祀,习以为常,当然更谈不到什么禁食肉类。克恩对吃肉问题的意见大体上就是这样。...佛典中频繁谈到“六群比丘”吃美食,受到白衣非教徒的讥讽。佛祖因而制订律条,禁比丘食美食。有的佛典还规定了吃肉的条件。我举一个例子。《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一、三十二就规定了不能吃人肉、狗肉、马肉、象肉、龙肉等等一系列的肉。最有趣的是规定:“若言已为阿阇梨杀者不应食。若言:‘尊者!我为祠天,故杀。’食不尽,与,得食。”(《大正大藏经》22,486a)总之,自杀不能吃,教(别人)杀不能吃,为杀(“为杀者为比丘杀”)不能吃。换句话说,倘非这三杀,和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吃其肉了。...其中的心理活动是非常有趣的,非常值得研究的。中国古有“君子远庖厨”的明训。据克恩说,缅甸僧侣吃肉,罪孽不在食者,而在杀者。中国古代有“肉食者”这样一个名词,指的是吃肉的“上等人”,也就是“君子”,这些人只吃不杀,享受了美味,又没有宗教上或者道义上的责任。多么圆通灵活!看来如来佛也得归入这一类之中。在另一方面,提婆达多却果断明确地规定“尽形寿断肉”,不但断肉,连酥乳都不吃。这是他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中国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萧衍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最后还是朝廷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
  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想,就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金口一开,一呼百诺。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强迫规定,然后习惯成自然。

2,关于轮回的问题。
佛陀明确否认“灵魂”的存在。

有认为“我”即所谓“心”或“识”,此“自我”或“灵魂”是永恒不灭的实质。相信一个人有灵魂,在佛陀说教中看做是一个难以消除,为人们所特别喜爱,为多数思想派系所固执的问题,这种特殊信仰即使在现代也很顽强。事实上释迦牟尼很明确的否定了不变的“识”——“灵魂”的存在。
识的生灭无常:佛陀看来,与其认心、意或识为“我”,还不如认物质色身为“我”。因为色身似乎更坚实;心、意、识远比色身更加变幻无常。
识的因缘而生:一个名叫嗏帝的弟子,声称世尊曾教他:“轮转飘泊的,乃是同一不变的识。”佛问他所谓的识是指什么,嗏帝给出了一个典型答案:“它就是那个能够表现、能够感觉、能随处经历一切善恶业报的东西。”世尊训诫他说:“你这愚蠢的人!你听我对谁这么说过?我难道没有设法解释‘识是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吗?”佛陀解释识是如何依生起的因缘不同而得名眼识、耳识、鼻识、味识、身识、意识。他又比喻说:“以木柴燃烧的火叫做柴火,以稻草燃烧的火叫做草火……识也是从使它生起的因缘得名。”
没有离开物质而独存的识:佛陀毫不含糊地宣称识是依色、受、想、行四蕴而生起,不能离此四蕴而独存。他说:“识可以以色为方便、以色为对象、以色为给养而存在,并且为乐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长、增进、发展……(受、想、行同理)”“如有人说:我可以显示识的来、去、消逝、生起、成长、增进、发展,而与色受想行无关,那他所说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识不是与物质对立的绝对精神。
既然释迦摩尼明确否认灵魂存在,自然也否认了轮回存在,当然不会”吃死去的亲人了”。

3,关于乞讨的问题。
印度早期佛教徒乞讨有其原因。依据《佛教大辞典》: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就是没有放弃欲望,所以是修行的大敌。因此僧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31
佛陀是出于慈悲心,别人供养的荤菜必须吃。小乘佛法是绝对不吃肉的,因为他们只管自己解脱,不管其他众生。但是大乘佛法,慈悲心更重,要度化一切众生,别人供养你的东西,你不吃,会让众生起烦恼,所以即便是有恶业也要吃,而且供僧的功德很大,为了让对方与佛陀结下善缘,也得吃。
但是,如果不是三净肉,也就是为你杀的,你看到他被杀,听到被杀时惨叫,这种不是三净肉,反之则是三净肉,应该也不能吃。具体的戒律我没有看过,所以不好解释。
第2个回答  2012-01-24
只有受过菩萨戒的人才必须吃素
但没受过的人也提倡尽量素食
无论任何人,哪怕是佛陀,吃了肉,也要变成肉众生吃来还债
但他们有那个境界去心甘情愿被众生吃
况且佛陀还说过其实他从来没吃过东西
举两个例子吧
像是济公和尚,他也吃肉,但他有境界,吃肉能吃下去死的
吐出来活的,非凡人所能为,是佛神通游戏
像是六祖慧能因为在猎人堆里待了十五年,没有办法,只好吃肉边菜。这就证明佛法的随缘性,不是攀缘,如果他不随缘,那六祖早就饿死了。
第3个回答  2015-12-01
那时,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大多已证得阿罗汉果,如飞翔木瓜师兄所言,可以用神通力加以转化超度,对于尚无神通力的弟子,佛陀也可用神通力帮助其作转化超度。在佛陀住世的年代,这点小问题,肯定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说法是先从小乘开始,然后说大乘,最后归入一乘。对于食肉,佛陀当年是先开许吃三净肉(或五净肉),后来,又进一步说明佛弟子是不能食肉的。
佛教进入中国,为了传承下去,做了一些变通,比如,由于灾害或战乱,百姓尚且要出来乞食,佛弟子们为了养活自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自给自足了,这在初始佛教中本是不允许的。所以,现在基本上看不到的出家人出来乞食(素食店对出家人都是免费供食的)。若为了与众生结缘而出来乞食,当然要以三净肉作为底线,并且在吃之前,可以通过念咒语等方式作超拔。我们知道佛教、了解佛教的人,最好也要用全素的饭菜来供养僧人,不要为难他们。毕竟,佛陀已不住世,也没有神通力来帮助转化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1-24
哈哈!这种说法挺有意思。的确人与动物无始劫以来,轮转于六道,互为父母儿女。这是真的!但是佛陀时代叫做乞食,而不是乞讨!佛教不是要饭的!佛教必须用这种方法才能广结善缘,普度众生!经过哪里都会有人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来供养僧团,当然未必是全素,这是当初为了方便,不给众生添烦恼。佛陀不论老少贫贱,平等受供,因为供养三宝功德无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