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相的物质成分特征

如题所述

黄河源区的第四纪湖相地层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第四纪时期,从早更新世到全新世地层均有出露,只是在发育程度、出露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上有所差别(图4-1)。

早更新世地层,南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北至布青山南缘均有分布,主要为一套较粗的砂砾石层。北部主要分布在沿布青山山脚一带,在哈玛里滩一带形成侵蚀台地,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棕色的次圆状、圆状砾石层,下部砾石层砾石含量达60%~70%,砾径一般为1~4cm,扁平状,分选好,定向排列,地层向南缓倾斜,覆于上新世地层曲果组之上(程捷,2006)。南部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山脉北坡,黄河源头支流卡日曲及其支流两岸,岩性主要为褐红色、褐黄色含砾粗砂层、砾石层,在卡日曲支流扎根加陇河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有裸子植物及脊椎动物骨骼化石(张森崎等,2006)。沿214国道的野牛沟、野牛河等地的陡坎地带也发现有早更新世地层,主要为褐黄色粗砂层、砾石层,在我们实测的野牛沟剖面中发现有动物骨骼化石。这套以粗砂、砾石为主的地层表明当时水动力条件非常强,王绍令等(1992)研究认为这显示了河流相-湖相的沉积特点。因而,可以认为该时期为古湖水进时期冲积扇亚相沉积物,代表了古湖早期快速发展、黄河源古湖盆形成初期的产物。

中、晚更新世地层,西起约古宗列曲、东到优云乡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河河谷中,野外露头不多,但在钻孔中比较常见,而且厚度较大。野外地质调查中,更多的是以高位湖相阶地的形式出现,包括有多级湖岸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主要分布在鄂陵湖东南野牛沟、隆埂曲上游、小野马岭、大野马岭、擦曲上游、黑河上游、卡日曲、麻多乡、约古宗列曲、优云乡、玛多县“四姐妹湖”、鄂陵湖北岸、花石峡南坡、巴颜喀拉山口(查拉根)北麓等地(图4-1),分布较广的有4级阶地,分别高出现代扎陵湖(其湖面海拔为4287m)、鄂陵湖(其湖面海拔为4285m)3~12m、15~22m、25~30m、35~45m,以及拔湖更高的高位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分选良好的砂、粉砂、黏土、亚砂土和亚黏土,水平层理发育,有时有清晰的微层理。有的地点还产有野牦牛化石(隆埂曲上游一级阶地)、鼠兔和鼠类牙齿化石(大野马岭一、二级阶地)。在小野马岭、大野马岭、鄂陵湖北、牛头碑等地的基岩山丘上,还发现有高出现代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面50~350m的高位湖相沉积分布。其保存厚度在10~20cm至1~2m不等,逾向上逾薄,并与坡积物一起构成一个个高度不等的小台阶,因而难以区分出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级阶地。在拔湖40m以下的湖滨平原上,往往有多达30~50道由扁圆的湖滨相砾石组成的沿岸堤分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0多道,多沿湖呈断续分布。另外,在鄂陵湖-扎陵湖分水岭、鄂陵湖-冬给措纳湖分水岭、岗纳格玛错周缘、花石峡南坡、巴颜喀拉山口北麓等地,也发现有海拔4400~4810m的高位湖相沉积和古湖蚀壁龛、湖蚀洞分布。前人资料(程捷等,2005;程捷,2006)显示在黄河源区的扎根加陇、拉哈涌、洛云年渣北西、阿莫清桑、棒咯涌、野牛河西岸、莫柔河东岸、卡日曲、尕日阿强咯曲、龙根工区、查涌、尕拉曲等地也有分布。钻孔揭露出来的地层比较厚,有的地方超过200多米。该区中更新世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下段以角砾石层或泥砾为主,沉积物比较粗,以角度不整合直接覆盖在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或者新近系曲果组之上;中段以黏土层为主,夹有砂层和含砾石黏土层,沉积物的粒度明显小于下段,而且水平层理发育,为典型的湖相沉积地层;上段角砾石层夹含砾黏土层,沉积物的粒度又变粗。以上沉积特点说明自早更新世以来黄河源盆地湖泊水进期一直延续到中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晚期沉积了一套深湖相细碎屑物,代表古湖泊已进入湖泊水位加深的扩张时期。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为一套深湖相细碎屑沉积物,常见的岩性有中细粒砂层、细砂层、粉砂层、亚砂土层及亚黏土层,但在上更新统顶部出现泥砂砾石层及腐殖层。这一变化说明晚更新世早、中期绝大部分时期均继承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古湖面貌,仍处于湖泊扩张的半深—深湖环境,只在晚更新世末古湖泊才转入湖泊收缩期,湖泊范围变小,湖水变浅,沉积了滨浅湖相粗碎屑物,湖泊有沼泽化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