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题所述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教育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历史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如何更好的挖掘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不断探索。为此,在我的课堂上开始使用了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良好互动中愉快地掌握知识,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观,真正实现学习的三维目标。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中,真正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恰到好处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只有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讨论才有成效。那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呢?
  1、设计的问题应有可讨论性
  在《科技革命》一课中,教师提出让同学们完成一个表格。
  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若拿来讨论解决,那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总结、概括或分析的。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分析一遍才能得出结论。
  2、设计的问题应有可深化性
  有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经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如小组在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等知识点时,结论只有几句话,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很多。
  3、设计问题要有兴趣性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标下的教材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我经常讲课前,换一个视角,让学生身临其中,感悟历史。从每一节课的一点入手,也就是说最能打动学生情趣的一点,即找准切入点,而不拘泥于形式。学习二战初期德国对外侵略过程,向学生提出,你想当一次希特勒吗?你作为当前联合国秘书长的话,对全世界人民做怎样的承诺?如讲述“美国的扩张及美国内战”时,我准备了一幅美国国旗简图,突出图中十三条红、白相间的杠和50个星,让学生观察的同时并思考相关问题,进而把学生带入课堂。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从而把学生感兴趣的思维带入课堂之中。
  4、设计问题不宜过多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难题,就是时间不够。学生要看书、思考之后才能开始讨论,要想讨论深入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这样下来时间总是不够。因此,一定要控制问题的数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问题很多,仅在战争事件这个知识点上即有以下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2)二战爆发、扩大、进一步扩大的标志?(3)你了解二战转折性战役吗?(4)二战胜利的原因?⑤通过学习二战对战争的认识?这么多问题若都让学生去讨论,这节课肯定是讲不完,学生也会很疲惫。所以我们必须
选择一下,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自己解决。第二和第四题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可以深化,我们留在课堂讨论。第三和第五题可作为课外讨论题留在课后。
  二、选择的时机要恰到好处。
  问题设计好也不一定就能上好这一节课,什么时候把问题提出来也是非常关键的。选择讨论的时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1)总体安排。合作教学不是随意的组对合作,我们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和身高进行组合,6人一组,尽量做到性别比例均衡,个性特征不冲突,知识互补,身高相仿。分好组后为了消除“自私”与“自卑”心理,营造团结协作、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科学帮教。初期使用一些奖励手段�如发些学习用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慢慢的形成一种习惯,每次讨论有意识的记录,控制时间,避免跑题等等。
  (2)授课过程。首先,要在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再提出。提出过早,学生对于知识还是毫不知情,临时翻书找知识点,这一过程有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要么忘了需要讨论的问题,要么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偏离。这样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不利于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三、形式多样的课堂展示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在做中学”是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也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展示,夯实基础,活跃思维,锻炼能力,给学生一个充分体验的机会。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课堂展示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展示,教师随机在每小组中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教室四周都是黑板)默写或听写基础知识,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展示,可由小组中的一个或几个人把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讲解知识的形式、课堂短剧的形式、手工制作的形式、辩论会的形式等等。例如我的学生在展示“经济大危机”这一题目时,首先是小组全体成员表演了历史短剧“通过美国看危机”,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很熟练,语言也略显生硬,但是却活跃了课堂,锻炼了自己,同时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罗斯福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教师可以对共性的问题加以讲解,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是每组思考最多,却未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老师的讲解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学生的展示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盘子中,这时的教师就应该是那个穿起珍珠的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整理成板书。
  四、拓展应用要科学实用
  在新课改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够把各种知识转化成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最大的愿望。这一环节,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教者在讲完九年级历史上册《“拿破仑帝国”》后,学生对拿破仑的功绩和过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出示问题:“有人说拿破仑是一代枭雄,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是强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可能只局限于“好人”或“坏人”,或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应促成学生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让史实说话,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来评价。”让学生对拿破仑再进行一次评价,逐渐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合作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信。这种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经过教者两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已初见成效。
  五、课堂教学要注重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本课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每组有八位同学组成,其中选一位最棒的学生担任组长,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边参与学生的讨论,边巡回指导,共同解决问题,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变为尝试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例: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1945年8月,美国该不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并根据学生意愿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对合作教学法的一点粗浅认识,“教无定法”同样适用于合作教学法,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进步得很快,他们的能力每天都有提高,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我们可以不提问题,学生自学,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还可以定期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合作备课,将讲课、辅导、批改作业交给他们来负责等等。
  李大钊说:“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不应是死板的,而应该是活动的,有生命的。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我们的历史课堂会更有实效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9
一、吃透教材,调控有序
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深浅有度
1、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在突破重难点时,通过问题设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3、在课堂小结时,进行总结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等。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四、辩中求知,激活课堂
1、设计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求知。
2、故事穿插,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