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怎么定义“我”的

我想知道佛教是如何定义“我”的,真正的本来的“我”。因为佛教是有六道轮回之说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佛教认为有一个精神上的“我”?这世过后我们精神上的“我”便再附着于某道中的一个物质实体上继续轮回。这是我的看法,但是正因为我有这样的看法,而又觉察出一些与我这个看法相违背的现实,所以才会有现在这个问题。

例如从生物学角度看双亲与其子女之间有遗传的现象,我现在到不是说体格,外貌等物质方面的。而是如性格,习性,思维方式,选择取向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在血缘传递过程中也有遗传。就是说子女的性格可能很象其双亲。但是如果存在一个精神上的“我”的话,那么每个精神上的“我”不是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吗?当然精神上的“我”也是会随外物影响不断变化的,但我觉得至少不应该是血缘遗传这种无法预测的方法啊。再如,现代生物学亦发现人的情绪(关于情绪的定义我也很模糊,它到底是属于某刻的性格即性格的一部分还是完全独立于性格,是人受外物影响做出的非我们本性的行为呢)其实是受各类激素刺激做出的,如更年期的妇女因为体内激素紊乱会表现与她性格不符的情绪或行为。我觉得绝对一点也可以这样说,通过控制一个人的激素你也可以控制他的精神,控制他的精神做出你预期的行为。(事实上如果用药物治好了更年期症状的话不也正是一个这样的实例吗)而激素明显是一种纯物质的东西,怎么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我”会完全受物质的控制,完全会因为物质的改变而随意的改变,怎么会这样呢!

还是说佛教认为性格等这些并不是属于真正精神上的“我”呢,又回到问题,佛教是怎么定义“我”的?哪些才是真正的“我”。如我们睡眠时,假设连梦都不做,那“我”到哪去了?又假设如我下世堕入畜生界,变成了一个动物,那么“我”到哪去了,当然它是还存在于我动物的肉体内,但它岂不是和我身为人的一世相比起了很大的变化,至少我不能再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还有我以前对世界的思考,那些积累都没有了吗?

至少最后一点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我觉得最后的真正的悟道(对不起,这可能不是佛教用词,但我不知道佛教中怎么讲这个词)不可能是在某一生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它是很多很多生不断积累的过程。如释迦摩尼成佛,我就觉得他肯定是经过很多生的体悟,只不过正好在他作为印度王子的这一世,他完全悟道了,于是成了佛。而这些积累我认为变成一种天生的倾向性和“我”一起存在,如有些人会对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相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而有些人则漠不关心。这都是天生的,而这种天生,我认为就是这种倾向性的一种表现,我觉得也就好像佛教中所说的慧根吧。

我非常想解开自己的这个疑团,希望对佛经有了解,有体悟的朋友可以帮我解惑。我并不一定要求您的答案非常的长,希望能以您的切身体悟帮我解答这个问题,或者给我指引一个方向也可以,先谢谢了
诸法无我,那么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的什么呢?如果说诸法无我是指--因“我”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没有一个永远恒定的“我”,这个意义。那么我可以理解。但即使在不断的变化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我”吗,因为成佛的毕竟是释迦摩尼而不是“我”啊
------------------
请empsun,唯梅子看梅诗金公爵的回答,那也是我。因为问题补充没办法打那么多字,所以打在那个账号了

但即使在不断的变化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我”吗,因为成佛的毕竟是释迦摩尼而不是“我”啊 。 这应该要反回来说。 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常住不变的‘我’。

我一词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神我(灵魂,大我),自身(小我)。要了解诸法无我,那么就必须了解前面两句‘诸行无常,诸行皆苦’。第一、第二两偈中有道:“一切有为的事物,都是无常 的(诸行无常)。”以及“一切有为的事物,都是苦的(诸行皆苦)。”第三偈却道:“一切法都是没有‘我’的(诸法无我)。

这里请特别注意,在第一、二偈 中所使用的是“有为的事物(行)”一词,但在第三偈中则改用“法”字了。为什么第三偈不也和一、二偈一样地用“行”(有为的事物)而要用“法”字呢?整个的关键就在这里。
将“法”字译为“一切复合的事物”,是很错误的。“一切复合的事物”只是行,不是法。五蕴中的行蕴,是指“心的造作”或“心志的活动”,能产生业果。在此处,行的意思就是五蕴与一切缘起、依存、相对的事物(精神的和肉体的都在内)。假如第三偈也说:“一切行(有为的事物)都是没有我的”,那末有人也许会想:虽然有为的事物中无我,但在有为的事物之外,五蕴之外,也许仍有一个“我”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误会,所以第三偈中才用了“法”字。“法”字的意义比 “行”字要广大得多。
在佛教中,没有一个术语的涵义,比“法”字更广的了。它不仅包括有为的事物,也包括了无为的“绝对性”与涅盘。世出世间、善恶、有为无为、相对绝对,没有一样事物不包括在这一个“法”字中。因此,根据此一申义,“诸法无我”很显然的是说不仅五蕴之中无我,在五蕴之外或离开五蕴依然无我。

这世过后我们精神上的“我”便再附着于某道中的一个物质实体上继续轮回。这点是不明确的。不是附着,而是生起‘识’,自然而然的生起。如没有生起,那么这就是植物了。 正确的说‘由‘业’的牵引,而生起识,但这识和下世的‘肉体’是自然联系起来,并非附着。

佛教认为性格等这些并不是属于真正精神上的“我”。性格是由于前世的‘业’所导致的。 这当然属于‘我’,不过这是‘假我’。‘假我’一词是表示‘我’是不真实存在的,所以放入‘假’。但并不等于‘真我’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佛陀才说‘无我’。

因为我觉得最后的真正的悟道不可能是在某一生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佛陀说今世可解脱,但与个人的波罗蜜也是有关的,但这关系也不一定是绝对的。

假设如我下世堕入畜生界,变成了一个动物,那么“我”到哪去了,当然它是还存在于我动物的肉体内,但它岂不是和我身为人的一世相比起了很大的变化,至少我不能再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还有我以前对世界的思考,那些积累都没有了吗? 所谓的‘我’是一种因为痴愚所产生的错觉,那么堕入恶趣之后,还是因为痴愚而产生有‘我’的错觉。可是这和轮回并没有关系。错觉会思考这个世界的物质吗? 在下不觉得。 当转入恶趣之后,生存是因为‘本能’。如老虎会吃肉一样,这就是本能。 本能是由于长时间的痴愚所产生的。例如生存本能,恐惧本能等等。 这些都是由于‘无明’(痴愚)所产生的反应。

所谓的错觉会因为不同的时代环境而改变,不需要被‘我’一词所混淆。

在下的空间有几篇文章和无我以及轮回有详细说明。您不妨去看看。

参考资料:了解无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9
什么是我?或者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相信自从人类有智力以来,就不断在追寻。

我隐约记得,听经的时候,法师说过,佛说的我,是真我。

真我好像包含四个意思(好像是常、乐、我、净,不好意思,脑子不大好使,有点忘记了),我比较有印象的是其中的“常”,常,就是真常,何谓真常?起码有一点特征,就是不变的恒久的,才能称之为真常。等于真爱一词,今天爱,明天不爱,就不是真爱,不变的才是真爱,同理,不变的才是真常。

说一说,不变的我,才是真我,那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的身体不是我,因为身体天天在变,不断新陈代谢,老化,7年细胞就全换一次了。

身体不是我?那身体是什么?身体是我所有的。等于灵魂在驾驶身体这个工具。

那我们的思想呢?嗯,这个比身体接近真我了,但思想也不是真我,因为我们念头经常变,现代大家都经常说,你变了,对,我们都在变,思绪千变万化。所以思想也不是我。在思想后面,有个更深入,更本质的我。

释迦世尊说的我,就是真我,他说法49年,讲经(办教育讲座)300余会,就是教我们,找回真我。

知道身体不是我,知道思想不是我,就是破迷开悟,找回真我,就能离苦得乐。

人为什么痛苦?笼统地说,是因为我们希望幸福快乐(冰激凌),一直在外面找,但又找不到。

为什么找不到?方向错了,应该往自己里面找。

如果我们没吃过冰激凌,就不会毕生去找那种美味,其实因为那种美味我们很久之前(出生前,禅宗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尝过,现在丢失了,我们才会到处找,然而那个冰激凌,不在外面,所以越往外找,就离冰激凌越远,那个幸福快乐的冰激凌,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最深的深处,最原始最本质的地方。

那个就是“真我”。
第2个回答  2008-12-19
佛教说无我!你说的那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无我,虚妄不真。在虚妄相中颠倒求"我",就是你烦恼无尽、贪嗔痴无尽的原因!觉悟诸法无我,才是解脱出路。

■ 诸法无我,那么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的什么呢?如果说诸法无我是指--因“我”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没有一个永远恒定的“我”,这个意义。那么我可以理解。但即使在不断的变化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我”吗,因为成佛的毕竟是释迦摩尼而不是“我”啊

□ "轮回的是什么"?轮回的就是你这个着"我"之心!跟你说"无我",你说有"我",于是自找的"我"就轮回了,简单吧。跟你说"无我",你顺从"无我",那还有什么可以轮回?! “在不断变化的我”?跟你说"无我",就是在变化你!你要么顺、要么不顺,顺或不顺都是在让"我"变化。生活中的一切天天都在说"无我",你时刻都在选择"顺"还是"不顺",所以你发现有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我"。。 --这么说吧,无我找"我"的就是傻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2-19
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者。外道认定我者为外道,否定之者为教。唯识论一曰:“我谓主宰。”述记一本曰:“我如主宰者,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辅宰能割断故。有自在力及割断力义,同我故。或主是我体,宰我所。或主如我体,宰如我用。”佛教指五蕴之和合者为假我,非有实之我体。佛地论一曰:“我谓诸蕴世俗假者。”智度论一曰:“佛弟子辈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
有三种的我,即真我、假我、神我。真我是如来所证的“八大自在我”,也就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之真如、佛性;假我是凡夫众生所执著之我,这种我乃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有,因缘所生,似有非实;神我是邪魔外道所说之我,他们于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说有十六神我。
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
一切烦恼,皆由有我而起。若无我者,则一切皆无。因见有我,故曰我见。因有我相,故曰我相。执为有我,故曰我执。
一、我见 亦曰人见,又曰身见,又曰人我见。五蕴假和合之身心,以为有常一之义,谓之我见。亦名身见人见者,谓因执实有人我之见也。又称人我见者,我为常一主宰之义,人固执常一之主宰,是即人我见也。
二、我相 亦名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若即若杂,妄计我我所有之实,是名我相。亦谓人相者,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三、我执 亦名人执,我者一生之主宰之谓。认有我身而执念之,谓之我执。以不了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成,固执常一之我体,亦谓之人执。
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云:我者:谓于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
二解 成唯识论一卷一页云:我,谓主宰。
此数论外道义。唯识述记四卷二十一页云:从大生我执。我执者:自性起用,观察于我,知我须境,故名我执。初亦名转异,亦名脂腻。
梵语 Atman,音译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的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的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此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的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就大乘佛教而言,不但否定个体之我(人我),亦否定部派承认其存在的法我(构成存在要素之实体),而主张人、法二无我说,认为一切皆是无自性(性空)。同时,部派佛教认为一切存在尽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然倘能灭尽烦恼,即可达究竟涅盘之境界。于此,大乘佛教则主张一切存在本为空,开悟后的涅盘境界必为绝对自由,故有常、乐、我、净四德之说。此处之“我”大异于凡夫所见之小我,而称为大我、真我。概略言之,“我”有四种分类:一、凡我,指凡夫所执迷之我。二、神我,婆罗门教所说的 Atman之我。三、假我,指并无实体而假名为我,如称由五蕴假合之肉体为我。四、真我,意指如来的法身。
此又作人执、生执。众生之体,原为五蕴假合,若妄执具有常、一、主宰之实我,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成唯识论》卷一载,我执可分为二种:一、俱生我执,即先天性的我执,由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之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谓俱生。二、分别我执,即后天所起的我执,乃由现在外缘力之故,非与身俱,须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谓分别我执。分别起的我执,能生“发业”之用;俱生起之我执,能起“润生”之用,皆能扰恼众生之身心,而令其轮回生死。见《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
第4个回答  2009-01-01
佛教是“无我”的。
佛教中的“我”是与万物为一体,“我”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
当年梁武帝问达摩和尚“你是谁”时,达摩说“不知道”。可见这个“不知道”就是“无我”,因为“我”是与万物为一体,而万物是没有固定的形态,角色是不断的转换。所以说佛教是“无我”,而这个“无我”即是永恒的。
相似回答